第377部分 (第1/4页)

所以,总体说来,这方面是对辽国有利的。萧佑丹至少已经可以确信,是否选择战争,选择权暂时还在辽

国手中。

但也有让萧佑丹感到失望的事情。从耶律萌接触到的西夏贵族来看,降宋的西夏人,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

样怀念故国,亦没有对宋朝有明显的仇恨情绪。与奔辽的西夏贵族一样,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安于现状,甚至开

始死心塌地视自己为宋人。尽管他们在汴京难免受到歧视,但其中的佼佼者,却都在竭尽全力地融入这个新的

祖国。只有极少数人还对秉常的西夏国还怀着强烈的忠诚之心,幻想有朝一日能渡过贺兰山,重新回到新的西

夏国。但是,即使是这些人,对于帮助辽国也毫无兴趣。其实这种心态是极为正常的,毕竟辽夏之间的战争也

没少过,而若这些西夏人成为辽国的俘虏,可不用指望他们还能有今日这样的生活。但是,萧佑丹总不免有点

失望。他知道,有相当数量的西夏人加入了宋朝的禁军,帮助宋军提高其马步军的战斗力。为了展示信任的姿

态,赵顼甚至下令组建了一支三百人的西夏班直——全部由西夏豪强贵族子弟组成的班直侍卫,由守义侯仁多

保忠亲自担任指挥使——韦州知州则特许仁多保忠的弟弟袭任。

哪怕不能收买到西夏旧人为辽国卖命,只要能挑拨他们与宋人互相猜忌,于大辽就是大功一件。

然而这个设想似乎还没有实施,便破灭了。

这便是赵时忠所听到的流言的源头。

萧佑丹与拖古烈都无法预知益州的局势究竟会败坏到哪一步,究竟会拖进多少宋朝军队……仅仅凭着对益

州局势的预估与宋朝财政恶化,是不足以打败南朝的——除非在益州全境暴发大规模的叛乱,至少十万宋军精

锐入蜀平叛。否则,任何南征都是冒险。毕竟,财政再怎么样败坏,也不可能比五代更差,一但辽军南下,只

怕反而是帮了南朝一把。

这一点,萧佑丹也清清楚楚。

但是,即使是萧佑丹与拖古烈乐观地预计益州会败坏到“不可收拾之境地”,却也不敢指望出现宋军不得

不抽调十万精锐入蜀平叛的局面。

因此,说到底,机会不是没有,但是风险也同样很大。

是否能利用好南朝的这些内患,这些内患能够利用到何种程度,是萧佑丹需要带回辽国的烦恼。

但表面上的告别却是友好而伤感的。

萧佑丹再三致意,吹捧了一番赵顼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动情地表示辽国上下将为赵顼祈福,盼望他早日

康望,继续宋辽兄弟之谊。

只是病魔缠身的赵顼却似乎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竟然忍不住向萧佑丹询问起为太子择师之事,并且委婉

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然而,“天下之议皆许之!”——这牢骚后面,也显示了皇帝的动摇。如果身边亲近的人都在说这两个人

的好话,而赵顼自己其实也找不出他们多少毛病来,那即使是意志坚定的人,也难免会动摇。况且,皇帝心里

也明白,是该让六哥出阁读书的时候了。

也许,皇帝在萧佑丹面前说这句话,在潜意识中,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而萧佑丹也的确给了他这个台阶。他以一个辽国人的直率,告诉了赵顼白水潭学院在辽国的影响。辽国当

今皇帝即位后,创办的第一所学院,便是以白水潭学院为榜样设立的,连教材都一模一样。辽国的贵族士人,

无人不知桑充国的大名。

萧佑丹回国后,赵顼又抽暇再次一一询问了两府大臣与石越等重臣的意见,在无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赵

顼的态度终于出现大转变。

他下令以安车之礼征召桑充国、程颐为资善堂直讲。

这一天,距离景城郡公赵仲璲上表被斥,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对此,桑充国与程颐的态度迥异。后者欣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而桑充国,

却委婉地写了一封长达数千言的谢表,拒绝了皇帝的征召!

整个汴京都处在猜测之中。

“你说桑充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桑充国的拒绝,让皇帝也感觉非常的惊讶。他再一次望着那份措辞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