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部分 (第1/2页)

其实这些传闻,石越与司马光诸人也都听说过,但众人都以为不过是别有用心者的谣传,且以为不会有人相信,因此只是斥责传言者不可乱说,却没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哪曾想到,据石得一所言,则汴京军民对此信以为真者,竟然着实不少。众人细究其因,才知道原来关于六哥、七哥装病、逃课,不读书,屡屡被太后斥责、惩罚的故事,经常在坊间流传。因此太子的风评,在汴京百姓、甚至是士子的心目中,原本并不太好,所以这些不利的传闻,才特别容易流传——若非是因为朝廷对台谏风闻言事有所约束,只怕早就已经被台谏大加抨击了。

其后石越也曾暗地里派人调查这些陷越深传闻,结果却令他暗暗惊心!石越发现,六哥在宫里受到的每一次责罚,民间竟然都了若指掌!

不过令得赵顼大怒的,还不是汴京中下层对太子顽劣、失德的风评,亦不是有关六哥、七哥私自出宫的传闻,而是石得一呈上来的一些在汴京中下层广为流传的文章与杂剧。

据皇城司查报,一出托名唐太宗,实则是颂扬宋太祖传弟之义的杂剧,在汴京各处受到追捧;而士林中,也有赞扬宋太祖传弟,奠定大宋百年太平江山的匿名文章在流传着,这些文章不仅写得冠冕堂皇,而且文采颇佳,还博得了很多的附和与赞赏!皇帝便是在看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后,突然间中风的。

第三卷 《燕云》 第十一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二之中)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8…12…21 17:01:02 本章字数:2944

这还是石越第一次亲眼见到一个人中风。躺在福宁殿的御床上,赵顼见着石越诸人进来,努力的想坐起来,维持自己的尊严,但半边身子却已不听使唤,李向安和两个内侍小心的扶着他坐起来。赵顼望着石越,想和石越说话,但发出的音全是一个个含混不清的音节,他越想说话,越是焦急,越是说不出来,石越感觉到赵顼的眼中,全是愤懑、焦虑,他示意李向安想写字,但当他用左手抓起毛笔的时候,整只手却不停的颤抖,根本无法下笔。皇帝恼怒地将毛笔掷到地上,眼睛移过众人,一直望着石越,石越能感觉到赵顼眼中那种令人心酸的期盼……

在那一瞬间,石越终于忍耐不住,跪在赵顼的床前,失声痛哭。王安石、司马光、韩维也全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老泪纵横。

赵顼真的很可怜。石越知道自己不应当有这样的感情,但有时候,人的感情是无法控制的。他第一次见着赵顼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年轻有为的君主,这个充满理想与斗志的皇帝,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他能够带给他一个不同的结局。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君臣之间,由相互信任,到相互猜忌,到相互依赖、利用……两人看起来越来越近,心却已经越走越远。而石越终于还是没有完成对赵顼的承诺。

他收复了灵夏,改变了这个伟大的帝国。但是,大宋朝的命运,却依然多灾多难。而赵顼本人,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尽管知道皇帝暴得风疾的消息,对于目前的局势无异于雪上加霜,更可能让许多野心家铤而走险,甚至给辽国释放出危险的信号。但是,自高太后以下,两府大臣这一次,都有了极不好的预感。为了避免外界更多的猜疑,两府还是决定,向天下公布皇帝的病情,并且向全天下征召名医。本

与此同时,石越与司马光被迫接受张商英的建议,由交钞局向天下各州县颁布法令,强行规定每人每天取款之额度,来控制挤兑。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小钱庄主卷款潜逃的事件,政事堂更密令各州县守吏留意钱庄主的动态。

但这些手段,终究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李敦敏上了一封万言书,向石越与司马光建议,由朝廷出面,购买一些钱庄的股份,并以朝廷的名义,保证中小额存款可以全额取出,以此方法来应付东南的挤兑潮。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保护通过《青苗法改良条例》向钱庄借款的农民,避免其被催债破产。待风波过去之后,朝廷可以将这些股份再次卖出。

石越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办法会有效果,但是石越与司马光对此却只能望而兴叹――李敦敏到底不可能知道国库的虚实,国库空空如也,石越与司马光虽然不想让百姓买单,到了这时候,却也由不得他们了。

反倒是张商英的办法,令石越与司马光无法拒绝。

张商英建议由交钞局颁布措施,鼓励大钱庄兼并小钱庄,财务状况好的钱庄兼并岌岌可危的钱庄。并且建议颁布法令,授权交钞局查看东南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