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3页)

然而,当硅谷的颜色开始渐渐“变绿”以后,这些投资客们开始改变一贯“足不出谷”的作风,开始远赴巴西、德国……考察一个个与地球有关的项目。无论是能源制造,还是电网系统、水资源系统——这些曾经一度被技术创新撂在一边的领域,突然之间迎来了“高科技”与“风险投资”的双重关注。因为,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挑战,也是未来世界最有潜力的赚钱机会。要知道,相比互联网所创造的1万亿美元的市场,光是能源单个领域所能创造的市场将是前者的6倍,也就是6万亿美元。

“我们看到硅谷正在加快对清洁技术的关注。”为夏嘉曦提供一部分初创资本的Vantage Point的CEO阿兰?萨尔茨曼(Alan Salzman)感叹道,“未来20年的创新领域将属于清洁技术。”

阿兰?萨尔茨曼的感言正在硅谷变成现实。通过推动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硅谷制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创富神话”,“神话”青睐的领域从芯片到电脑,再到软件、生物技术、互联网,如今正是绿色技术隆重登场的时候。环顾硅谷四周,最抢眼的是遍地开花的太阳能技术公司,硅谷的风投客们甚至觉得硅谷干脆可以改名为“太阳谷”。紧随太阳能技术之后,交通与能源效率方面的技术,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

5年之前,对绿色技术感兴趣的硅谷公司大部分还只是一些初创企业。如今,在前几轮创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硅谷大公司开始确定下一轮的风向标,谷歌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位。2007年,谷歌公司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研发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可替代能源的应用。就在谷歌公司宣布这项标志性的举措之后,华尔街的一些分析家们颇为疑惑地质问:难道互联网英雄也要跨界了?

的确如此,谷歌公司自然不愿意错过解决世界最大挑战的机会。在这之后,谷歌公司在一系列的清洁公司以及有关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动汽车的项目上投资了4 500万美元。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变大之中。谷歌公司的内部创新也与“绿色”息息相关,它推出了“在线电表”,顾客通过使用谷歌公司的在线工具来检测自己家庭的能源使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当政治与“绿钱”相遇

2009年10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了美国第一个针对高风险清洁技术投资的联邦基金。他是在谷歌公司的总部发出了这项宣告。

这让硅谷的风投们喜出望外,虽然早在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硅谷的精英们就向这位未来的“希望之星”提出了“美国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清洁技术”的愿望。奥巴马没有让硅谷失望,他一上任就大力推行“绿色新政”,承诺向可再生能源大举投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未来10年为美国清洁能源项目提供560亿美元的拨款和税收减免,并将每年拨出150亿美元的预算,用于生物柴油、乙醇、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为混合动力车的研发提供资金。

不只是美国政府在为“绿色技术”拨款,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做相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国出台的总额为2�796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资约为4 360亿美元,占15�6%,集中在能源效率(节能建筑、低碳汽车和公共交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在中国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5%,对环境保护有间接推动作用的投资比重高达34%左右。

当政治与“绿钱”相遇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能量将是惊人的,尤其是在需要外力刺激才能渡过经济危机的时刻,政府的慷慨解囊和政策导向,将会为绿色经济吸引到更多的资本投资。

虽然政府无法像风险投资公司那样直接地介入投资——选择投资组合并且帮助那些初创企业成长,但政府提供的基金或财务资助却意义重大,它常常能推动那些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最终走向“成熟”,这为风险投资客们分担了一部分风险。另外,政府的拨款还能促进大学研究机构的研发,这些研发最终将会转换为风险投资客愿意投钱的“商业计划”。

“当奥巴马政府、西欧各国政府以及亚洲国家的政府将大把大把的美元投入到清洁技术上的时候,我们相信现在正是把钱投在清洁技术上的最好时机。”由史蒂夫?韦斯特利(Steve Westly)领导的风险投资公司Westly集团筹集了1亿美元投资于清洁技术。

除了财政上的资助,政府手上还有一项利器,那就是政策。研究项目所在国的宏观政策环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