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苏瑶清了清嗓子,开始了她准备已久的课程。

这堂课是文化课,由于听众年龄不同,不教读书认字,也不教加减乘除。

讲故事。

苏瑶先讲一个很简短的故事,叫做刻舟求剑。

讲故事的时候,教室后面又陆陆续续的进来几个镇上的家长,郝建国都是认识的,相互点点头,安静的坐在后排听苏瑶讲,派出所老邢也来了,带着他儿子小刑。

苏瑶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咋滴,不过教幼稚园小孩本就不需要太高深的文化知识,外形、语气、耐心才是最终要的,新来的几个家长看到这个靓丽的女老师,第一印象就非常好。

刻舟求剑的故事并不复杂,也谈不上深奥,在场的大人都耳熟能详,由于故事本身有一定荒诞性,几个小孩包括嫦小兔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说得是什么呀?”说完之后,苏瑶问。

在场几个小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苏羽霆第一个举手。

接下来是复述,苏羽霆上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讲得过程中,有其他小孩插嘴,说他讲得不对,然后再有发言人上台讲述自己的理解。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很容易就能吸引小孩加入,几个小孩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讨论之中,用稚嫩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苏瑶也不说谁对谁错,只要有小孩发言就给予肯定,引导他们表达和思考。

后面的家长越来越多,看着自己的小孩、别人的小孩在台上发言,这些家长也在后面交头接耳起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不太懂教育的家长就觉得这个老师很不错,能让小孩子安安稳稳的听课,跟着她的思路走,不吵不闹。

不吵不闹,老老实实听话上课,不要惹麻烦捅娄子,能做到这点就已经满足了镇上大多数家长的需求。

内行看起来,这堂课就比较有意思了。

“没想到我女儿表达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嘛。”有个小女孩的妈妈露出很自豪的表情,刚才她四岁的女儿在‘求剑’的问题上侃侃而谈,甚至还给出了一个建议:用绳子把剑绑起来就不会丢了。

“可不是嘛,你看他们一个个发言的时候就像上台演讲似的,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科班出来的还真是不一样。这个老师是在锻炼小孩的表达、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个年纪的小孩,正是大脑发育锻炼思维能力的时候。”

低声说话的是小刑,小刑工作忙,但是对他那个宝贝儿子还是很上心的,研究过不少关于幼教的书籍。

“现在不说人家是草台班子了吧?”老邢哼哼说。

“没想到,还真有水平。”小刑嘿嘿一笑,的确比较意外。

“姜园长当然有水平了,下面还有活动呢。”坐在边上的白秀萍听到这话抿嘴一笑。

小姜何止是有水平,自己家这一大一小,都是难缠到天上的主,谁都治不了,可一个个偏偏都爱朝他这里跑,小的就不说了,就这个大女儿吧,今天在讲堂上的表现和平时撒娇蛮横,没心没肺的样子判若两人,真的像一个大人了。

看到孩子长大,白秀萍很是欣慰,不自觉眼眶就有点热热的。

第六十三章 高端做法

文化课之后是‘放风’时间。

幼儿教育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文化课,这个年纪的小孩‘玩’,不仅仅是释放天性,从育儿科学的角度而言,更是有着通过玩耍,培养小孩身体的协调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激发创造力等等作用。

李铁柱带着一群小孩,在院子外面准备好的空地上,播撒西瓜种子,李铁柱先演示一遍,然后把种子给排着队的小孩,挨个教。

傻子有傻子的好处,他专注,仅仅从干农活这点来看,李铁柱的技术不属于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这个课外活动,让在场各个层次背景的家长都觉得很满意。

莲花镇算是半农村,在农村家长看来,家里小孩学点农活是必须的,将来为家里分担;在已经城市化的家长眼中,干农活既可以贴近大自然,又能锻炼小孩的身体和意志。

“呦,老彭你也来了?”

“来瞧瞧嘛,铁柱带着在种田呢?”

“王姐,你家丫头天天学钢琴,你怎么也跑过来了,人家这里可不教钢琴。”

“就是来看看,咱们镇上第一家幼稚园,我关心关心还不行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