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指了指身边的一位客商,“这位是刚从黄海市过来的客商邱总。这位是我镇的党委书记王小艳。”

“幸会,幸会。”两人异口同声的说。

王小艳伸出双手,高兴地说:“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惠顾这里呀。请多支持、宣传我们的产品,并希望你们对我们的产品多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便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呀。”

邱总故意板着脸,说:“我的建议是你们生产的黄瓜越差越好。”

王小艳吃了一惊,问道:“为什么呢?”

邱总大笑地说:“呵呵,质量越差,其他商家就不要了,我这不就货源充足了吗?”

张闻宝不好意思地说:“邱总准备要一万斤小黄瓜的,但是现在库存只有五千多点。其他的都已经提前预定了。”

王小艳呵呵一笑:“好呀。我们准备推行定单销售,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生产,努力确保你们这些大客户的需求。”

张闻宝满意而自豪地说:“今天头一天的销售量就达到六万多斤,预计销售总收入二十万元。”

王小艳叮嘱道:“产品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全用有机肥,不能省事用化肥来代替。对大棚里的一些昆虫,最好动手去捉掉。努力打造绿色蔬菜品牌。”

正闲聊着,大榆树村郑村长兴冲冲的走了过来,看到王小艳就高声地喊道:“王书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村的台湾客人,论辈分,是我孩子堂叔伯的叔父呢,也就是我的表叔,他今天中午要回来了,他可是个台湾知名的市政工程师呀。你们不是经常要我们招商引资吗,现在客人自己来了呀。”

王小艳动情地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每到良辰佳节,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可谓情更深,情更切。作为政府,我们应该出面好好接待远方的客人。呵呵,你说的招商引资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王小艳又问道:“这个台胞的具体情况你了解吗?”

“他叫郑三明。我和他是邻居,过去听我母亲说,他在四六年的时候,大约十四五岁吧,要到中午的时候被国民党抓壮丁给抓走了。他一家一共五口人,除了他,还有他的奶奶,父母和一个姐姐。当时,他的父母和姐姐在地主家收割庄稼,他和他奶奶在家,几个兵痞一把把他抓住,强行捆押带走。他奶奶跪地求饶也无济于事,当时又气又急,就直接瘫倒在地,半夜时分就去世了,去世前嘴里还一直念叨自己的孙子。他的姐姐为了照顾父母,就嫁给了本村的朱石锁,生育一男一女,大女儿在省城一家水运公司上班,儿子在村里务农。”

“八十年代后期台湾允许赴大陆探亲,郑叔叔知道消息后很是激动,写信给我们市里的对台工作办公室了解情况,了解他姐姐一家人还在我们这里生活时,在九二年申请回来过一次。当时邀请他姐姐去台湾去看看,他姐姐担心生活不习惯,又要给弟弟添麻烦,就没有去了。这次回来听说给他姐姐做八十大寿呢。”

王小艳问道:“什么时间呢?”

郑村长说:“大年三十中午。”

王小艳问道:“他家有人去接站了吗?”

郑村长说:“我的两个表兄弟一听叔叔回来了,租了一辆面包车,今早天一亮就去江阳机场接站了。估计差不多要到了吧。”

王小艳看了看手表,对张闻宝说:“我们镇政府最好也去接站,略表一下我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一点情谊呀,说不定我们的无刺小黄瓜还将会占领台湾市场呢。”

张闻宝说:“王书记你说的是呀。在家不睬人,出门人不睬。要去我们现在就去,否则时间就有点急了。”

王小艳说:“那你抓紧处理一下手头的事情,我们三个一起到机场迎接。”

二 台胞省亲(二)

张闻宝忙走到办公室里,向手下的几个人交代了一番,上了王小艳的轿车,坐到了车里后,又打电话让镇广告公司给他们准备一束鲜花,并且做一个布制的两米长红底黑字的欢迎标语,等半个小时过去取。

轿车到了镇上后,张闻宝下车取了欢迎标语,轿车就转头直上高速,向江阳机场直奔而去。

到了机场,三人从车里出来,王小艳手捧鲜花,张闻宝拿着欢迎标语,就已经听到飞机从南方上空飞临机场的轰轰声响,王小艳说:“飞机就要降临了,我们做好接站的准备吧。”

郑村长第一次来江阳机场,感觉十分新鲜,不停地东张西望,一下子看到了他的两个表兄弟已经站在出站口那里,忙去将他们喊过来站在一起。张闻宝拿出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