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他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但不可能一直养着他们。他制定那样的规矩,是要让入住的人知道,想要过好生活就要靠他们自己。

玛莎也有担忧:“这样的廉租小区持续经营,林克你每年投入到这个项目资金都不会少。”她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家庭仅仅是食物方面一个月就需要消费一百五十到两百美元。再加上水电费用拉斯维加斯有时是很热的电费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费。

林克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以后他每年都需要交税。所以他往后每年肯定都要投入一笔钱到基金里。等基金的总额足够大了,他就计划就委托斯托尔进行投资。日后基金的数额只会越来越大。维持一个廉租小区不会让他感到吃力。

如果基金扩大了,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城市建设同样的小区。他这样的小区,限定的条件,通常都是有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人群生育了小孩的人,大部分都是有生活规划的人。他帮助了这样的人,等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多少都会感激他。

相反,如果是一些流浪汉,别说那些人会不会感激他,就算是感激,他也不太需要。

米勒一直都明白他的意思。这时他说:“我认为还应该限制入住的人数。比如限制一个家庭最多只能有四个成年人,同住的未成年人必须是他们的儿女或者被监护人。每个成年人每天提供一美元的食物,非儿童的未成年人,每天提供七十五美分的食物,每个儿童按照年龄提供适量的食物。我们应该规定,如果家庭中有人获得了稳定工作,必须要搬离或者按照每月一百美元的租金继续租用,但是小区只为这样的家庭提供儿童食物。另外,我建议所有住户每注满一年都要重新审核资格。避免一些懒鬼,或者有点钱就拿去酗酒赌博人继续住下去。这样的人不值得继续帮助。”

林克想了一下说:“但我建立那样的小区是为了帮助那些孩子。”

“老板。那样的家庭,你付出再多也无法真正帮助那些孩子。那只会让那些人利用孩子混吃混合。”米勒说的有些冷血。“相反,如果将他们赶出去后,那些孩子说不定还会被福利机构收容。那样对那些孩子会更好一些。”

林克沉思了一会,点头说:“就按你说的做。”

米勒说的情况未必不会出现。而且每年一度的资格审查也能让入住的人多一些紧迫感。也许对那些人来说也是好事。

他转头对玛莎说:“那么你们就或许可以参照其他的收容点制定一些制度。”

玛莎点头说:“我们会处理好的。”

那个小区现在才开始规划,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林克要求的规章制度。

第一八三章 难得高调了一次

如果是美国人不在意,就算地球某处天崩地裂,美国的媒体最多在报纸上给一个豆腐块大小的版面。

但是如果和美国人自身有关的,就算是一只猫呆在树上不愿意下来,主人慌吼吼地叫来消防员将不情愿的猫捉下来的爱心故事,也可以给个头版。越是小媒体,就越是那样。

可以举个例子。

历史上美国和伊拉克打过两次仗,但林克还是连哪个是伊【拉】克那个是科【威】特,根本就傻傻分不清。他相信很多美国人和他一样。

他是个黄种人,又不是政府官员,除非是出了什么丑闻或者值得白人幸灾乐祸的事,否则他是不可能上那些大报纸的头条的。

不过,这次他占据了拉斯维加斯大部分媒体的头条,连内达华的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也将他搬上了头条。

原因有两条,第一条是,他成立了一个基金,并且捐出了五千万。这点钱在美国不算什么。很多富豪做慈善都会超过这个数,按理说,那不可能让他出上头条的风头。

但是玛莎很高调地宣布,他的汉斯基金将会利用五千万美元提供一千多个廉租公寓,专门出租给带着儿童生活的失业者。租金是低到只要是刚踏出过世界贫困线的人都能承担得起的十美元。

世界贫困线的标准是每天可支配收入不超过1美元。而只要是有社会保险的美国人都能拿到超过这个数字。

十美元也许对于一些非洲非常落后的国家是一笔巨款。但相对美国人说,就算是贫困户也能毫不费力地承担这个租金。因为就算是一个孩子每天上街捡一个小时的易拉罐,一个月也能收入十美元。

内达华日报的头条刊登一则新闻。

“汉斯廉租小区并非收容所,因为它需要租金。虽然它的租金低到令人发指,但无论如何,住户都交了房租。汉斯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