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子除了看见那一滩血,还发现了这封忏悔书,他放弃了原先安排去美国上学的计划,离家出走去了一个偏僻的大学,至今还受着良心的拷问和谴责。

Kelly的眼里泛出晶莹的光,顿了顿,说:因为报应太多太复杂,女孩早就放下了仇恨,男孩却纠结着很多事情,不曾迈过去那个坎。大学时叛逆,毕业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想,也许你能好好对待这个男孩,即便不是情侣,也照顾照顾他。一个人在外住也都不回家;太孤单了……

我习惯听到一些虚幻缥缈的事情做不必要的联想。在听故事的时候,出于中文系的本能,我情不自禁地会为故事添油加醋、添砖加瓦,让狗血更狗血,让绝望更绝望。 这个冗长的故事以爱情与亲情、背叛与原谅为主题,要是充实一下细节,让矛盾冲突来得更加激烈一些,比如护士知情病床上小女孩的妈妈在他们忘情的时候清醒过来的事情,或者更进一步,小女孩的妈妈病情一蹶不振,正是嫉妒成恨的护士在药品里做的手脚,那么这就将成为一部活生生的TVB豪门恩怨年度大戏,有望超越那部不可逾越的执香港恩仇电视剧牛耳的《大时代》。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就说悲剧能因其强烈的震撼效果洗涤人的灵魂、净化观众的心灵,因此这个剧本的最高 潮应是,那位儿子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死于抑郁,最好是被喜欢的女子劈了腿后自杀,以其母之道还治其子之身。

但当我想到这个故事的受害者是王轩逸,所有的联想就此夭折截断。

我第一次知道到如此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离我这么近,我几乎怀疑,这个故事是Kelly在晋江网上看了一篇荡气回肠、虐人虐身虐心的宫廷争斗小说而有感编造的。

可是,Kelly的眼神如此忧郁,忧郁得快要拧出泪水来。那种忧郁我在另一张相似的脸上看到过,是那个曾周旋于形形色色美女中的少年,说着空荡荡的房子让人寂寞的孤单背影,想着他可能午夜梦回时,仍在噩梦中见到母亲手腕下的一滩血,足够如同悲剧性戏剧一样震撼我的灵魂,让我久久失语,任搜肠刮肚多少长时间,也说不出话来。

人最无力最绝望的事情莫过于一出生便是一场原罪。小三的孩子,不符合道德伦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注定不会得到祝福。

讽刺的是,这个得了报应,得不到幸福的孩子现今住在我的对面,像是古时菜市口行刑完后,尸体不被运走,仍要高挂于竹竿上警戒民众一样,警示着我,莫为小三,莫为小三,告诫着我这样的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是一张巨大的网,一不小心,被困在天罗地网里,毁了自己,毁了他,还毁了各自的家庭。

回到公司后,王轩逸的故事还没来得及深度回味,总监一道催命符下来,文案必须今天做完。我又迅速地投入工作中。如同行刑后的菜市口在迎来第二天的太阳后,照旧恢复成熙熙攘攘的闹市一般,不管我们多伤春悲秋,我们都要前行。

晚上十一点半,我终于在截止时间前完成了任务,写完了方案,给总监和林大人发了邮件。

我的文案主题是:剪断一切你不愿放手的过去和现在。我提供了两个平行策划方案。一个是戴着婚戒的女子看到自己的老公和别的女子卿卿我我的画面,另一个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听到自己喜欢多年的男人说他有家庭的画面。画面的右下角都是中天的logo、剪刀图还有随图片各异的广告语cut off your desperation/anger。

广告的文案很有可能通不过。小三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可惜大家都在探讨——探讨是因为有人在讨伐的时候,更有一部分人在声援。声援的人会讨伐我的广告,如同讨伐的人会声援我的广告一样。广告是个商业行为,很少鲜明地表达社会立场,舆论压力太大,有可能炒作了商品,也有可能毁了商品,这就取决于现今社会到底支持小三的人多还是反对小三的人多,更加精准来说,取决于当今默默当过小三、当着小三、即将迈入小三行业的人的比例有多高。有风险,但是我仍然固执地定了稿。

这很有可能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个广告文案,上面被我牢牢地封上了诀儿:从良吧,姑娘。

这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见着有个女人拉着一个7、8岁模样的小孩走向我,路过我的瞬间,女人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划过我嫩白的脖颈,鲜血就跟坏了阀门的水泵一般喷薄而出,在白墙上留下一抹有力的泼墨般的鲜红,娇艳得如同某一天记忆里的床单上那一朵红梅花。大汗淋漓地醒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