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中国菜,由味而入道,所谓味道。

只是在大多数人——譬如方博的眼中,他们对华夏美食的印象,基本都停留在那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本身。

至多,加上厨房里那些酷炫的烹饪技巧。

南派师傅的刀章精巧细腻,婉约如画,巴掌大一小块白白嫩嫩的水豆腐,纵横百八十刀,最后化为一窝雪白蚕丝,随水漾开;鳜鱼去脏抽骨,花刀斜斜入肉,鱼皮连而不断,滚上淀粉,炸出来就是一挂惹人垂涎的蓬松金黄。

又或北方厨子大气潇洒,如同行云流水般的临灶功夫。炉头火旺,觑准了油温,各色食材顺次下锅,随即颠勺勾火,在猛窜起来的火苗里调匀了味儿,最后将菜肴连带滚沸的油汁汤水一同兜勺装盘。

鲁菜纯正醇浓,粤菜鲜香清爽,川菜百菜百味,淮扬意合南北……

还有那些不在四大菜系,甚至是闽浙徽湘等“新兴地域菜”范围之内,可一提起来,就能让人口水四溢的名字——羊肉串肥美**,肉夹馍酥软糜醇;猪肉炖粉条浓郁可口,江湖烤鱼麻辣鲜香……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华夏的食之一道,大抵也就是这些印象了。

然而,方博此时的所见所闻,却全然颠覆了他之前的印象。

秋日的午后,天空高远清澄,柔柔的阳光无声流淌下来,一只颇为肥大的黄猫趴在白色栅格墙头,间或甩甩尾尖儿,满满的悠然自在。衬着背后的欧式红楼,还有小区绿地上的静美红叶,方博觉得有种置身老电影般的时光倒流感……

嗯,如果没有那些漫不经心的喝骂。

就在这样的静谧阳光下面,三味鱼坊的露天水台边,两个毛猴子般满脸沉不住气的少年,正苦兮兮的挥刀剖鱼。

两人旁边,是一个套着厨师白褂的老头,揣着保温杯。

偶尔抬抬眼皮,扫一眼少年学徒工的动作,随后必是一声呵斥。

“又不是要你们整鱼脱骨,遟(chi)个鱼都不会,还能指望你们搞嘛儿?搞事就用点儿心,说了百把遍贴到鱼脊下刀,左手压稳,右手使力一刀推到底,中间千万不能停……”

又一次被喝骂的两个小学徒,缩头塌肩,面色苦闷,还带着些许少年人的不忿。只是被老头狠狠瞪上两眼后,立马又老实下来,乖乖照着师傅的教训,继续挥刀忙碌着。

二人身侧,一个和超市购物篮差不多大的塑料筐中,已经堆了大半筐开膛破肚后的鳊鱼。

再看另一边的超大号水盆里,黝黑色鱼脊依旧密密麻麻。

都是鳊鱼,好多鳊鱼。

美食印象受到强烈冲击的方博,默默抖了一下。

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

说好的厨师炫技呢?

说好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与美食的亲密接触呢?

原来厨房的工作,不是“炫炫炫”或者“吃吃吃”,而是“杀杀杀”啊……

方博在为两个学徒小弟默哀三秒后,开始努力回忆自己应聘时,那位酒店大堂经理说过的话:“明天过来上班,直接到厨房找杨师傅,就说你是新来的打荷……”

水台这边,属于打荷的工作范围么?

之前对餐饮业后厨了解不多,仅靠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博,眨了眨眼,有些不确定。

就在这时,那个老头的目光已经瞥向了他,嘴里却依旧是嘲讽模式:“杀了几千条鱼,还是两个水货爆爆儿……”

……

今天是方博来到三味鱼坊,正式上工的第一天。

三味鱼坊,宜昌小有名气的高档酒楼,各色江鲜野味、以及宜昌本地特产美食是酒店招牌,兼营川湘菜式,还有一位粤菜师傅把关“上什”——也就是笼锅蒸档。不过因为酒店的市场客户定位,所以略有些不接地气,吃货圈子里口碑不显。

但架不住这家酒店的工资待遇,在同城网站的一众招聘信息里,显得分外高大上。

仅仅因为这一点,方博在权衡了自己的本事后,就干脆利落的直接上门应聘了。

19岁年纪,大学刚读了三个月,还没有把那个大得有些离谱的校园完全摸清摸透,方博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

无喜,报忧。

父亲一次田间劳作中晕倒,送医检查之后,确诊为阻塞性肺气肿,并伴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究竟是什么病,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得了这个病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患者将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