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 (第1/4页)

了一阵池州将将杜培忠。

这时,徐耀星眼珠一转,心想这是一次立头功的机会,便率先对林仁肇抱拳说道:“大帅,大江上架设浮桥纯属妄想,末将去过北方见识过黄河,那黄河宽只有长江十分之一,深最多只有五分之一,黄河之上倒是有浮桥,但那是北人耗费数年功夫,趁着枯水期在河中修了多处地基串连而成。如今宋人想在长江之上以数日时间架设浮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宋军统帅潘美并非浪得虚名,所以末将以为宋军此举必是有诈,末将斗胆猜测铺设浮桥是宋军奸计,是想要以所谓架设浮桥将我水师引开,而宋军另有伏兵。”

众人闻言,略一思索,感觉徐耀星说得有理,纷纷点头附和称是。

林仁肇沉思片刻之后,也认为长江上架设浮桥的确是不可能的,所以想来想去,也认为徐耀量言之有理,最后说道:“既然如此,传我命令,水师做好随时出战准备,暂时先按兵不动。”

水将统领李时铁和张兴涛躬身称是。

林仁肇目光扫过五位陆军大将,最后将目光定格在徐耀星身上,说道:“池州杜培忠已经叛变,池州城内有七千人马。徐耀星!你带领麾下一万人马去攻打池州。此外…………将在岸边码头上帮宋军铺设浮桥的大江帮那些水贼全部杀了。”

徐耀星心中欣喜,抱拳称是,转身大步出了大帐,心中充满了立下首功的期待和信心。

…………

…………

杜培忠在池州城内只留下一名心腹带领一千人马守城,而他带领麾下六千人马和两千大江帮帮众将池州城北岸边码头牢牢护住。

徐耀星带一万人马赶到池州境内时,眼见铺设浮桥的码头上有八千人马,与自己麾下人数相差并不是很多,又眼见池州城内守军竟然只有一千人,不由大喜,在大军前面大呼‘天助我也’。他压根就不相信浮桥能够架设成功,而在他看来他来池州主要目标就是将池州城夺回来,立下此次两国大战的头功。至于码头边上那八千人,只要他将池州城攻下,而浮桥又不会架设成功,这八千人被隔绝在南岸,自己派一使者过去说项,说不定不费一兵一卒便让这八千人投降。至于投降之后林大帅和朝廷如何处罚那杜培忠,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徐耀星想到这里,毫不犹豫的选择先攻打只有一千守兵的池州城。

三天之后,也就是三月四日,徐耀星死伤近两千人,将池州城攻克。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长江上的浮桥果然架设成功。

这是长江之上亘古以来的第一座桥梁,是用巨船大舰和长木修竹相连而成的一座浮桥。江北岸的宋军,牵着战马,带着辎重,如履平地,士气如虹,说说笑笑地跨越了长江天险。

徐耀明得知此事之后,大惊之下慌忙亲率大军前来攻打码头,妄图在宋军过来之前,将浮桥破坏。但这个时候他麾下只有八千人马与杜培忠带领六千人马和两千大江帮众人数相当,并且他们刚刚攻打三天池州城,是真正的疲兵,所以即使杜培忠麾下六千人马战力比徐耀明统领大军弱了一筹,而两千大江帮众个人武艺战力很强可不善长战阵,但是一时半会徐耀明也难以攻下码头。

同一时间,林仁肇得知宋军竟然真的已经架设了近半浮桥,不由大惊失色,突然想起了宋国那一位听说已经要死了的善于创造奇迹的祥符郡王,感觉在长江上架设浮桥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抱歉,更的迟了,昨天家中有事,没有更。今天就算累死,会给大家补上,至少三更,会争取四更————————

第五百六十章 楼炎明心中的战栗

林仁肇心中惊惧之下,自然后悔莫及,早在徐耀星之前半天便已经果断派出水师从水路前来破坏浮桥的架设,但早有准备的宋军水师迎了上去,虽然宋军水师处于下风,死伤不少,却也牢牢将南唐水师挡了下来。

三月五日,林仁肇眼见从大江上难以阻拦宋军过江,便已经亲自统领剩余九万陆军前来支援徐耀星,准备在岸边给宋军迎头一击。

当林仁肇带九万大军来到池州城外岸边时,宋军已经有六万人以浮桥通过大江,与杜培忠所部和大江帮帮众汇合一处,在池州城外开始与林仁肇大战。

三月六日,潘美眼见自己亲率八万陆军全部过江,一声令下,直接将浮桥给烧了,至于粮草,自然是可以从南唐人手中抢到。

没错,潘美是要背水一战。

宋军战力本来就要比南唐军队强,如今又是背水一战,发挥出战力比平时还要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