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部分 (第1/4页)

一连串事先已经被礼官传授的礼仪之后,考生们终于可以落座。在内侍们的引导下,一盏茶的功夫,就已经各自就位。

然后今次的考题题目便出来了。

‘古之明王,求贤而听之,择善而使之。法不足以有行也,改之而已;人不足与有明也,作之而已……以守位则安,以理财则富,以禁过则听,以讨罪则服,以交鬼神则飨,以来蛮夷则格,以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以下治则鸟兽草木得其性……朕夙兴夜寐,心庶几焉,而未知所以为此之方。子大夫其各以所闻,为朕言之……以所见言之毋隐。’

果不其然,别看今次皇帝亲自出的考题洋洋洒洒数百字,本质上就是一句话:地方上的行政阙失,可以放胆直言。

关于地方上的行政的阙失,本来便是叶尘在这两年以来布置给寇准最重要的作业,寇准在这两年中可没少思考研究,甚至前往州县,走防民间调查,按照叶尘所教的方法采集一些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

所以,关于眼前的考题,寇准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寇准要做的,就是将自己脑子里面早有存在的东西默写下来,稍加修改而已。

寇准胸有成竹的振笔疾书,草稿纸上,转眼就出现了一行行墨迹淋漓的小字。

下笔畅快如此,实是平日作文时难得一见的情况。乃是早就心中有数的原因。书写起来自然不会有半分滞碍。可即便如此顺利,寇准也没有去争夺前几名的想法。

天下聪明人数不胜数,能从百万士子中杀出来的集英殿上这三百多人,眼光长远的也所在多有。在寇准想来,不仅仅是自己曾经思考过地方上的行政阙失问题,三百八十二人中,至少有十分之一都事先对此问题有过思考。

但寇准很安心,只要注意不要将大宋历代天子的名讳带出来,就不会有失败的危险。进士已经到了手中,区区名次而已,何须他孜孜以求。

赵匡胤在殿中慢慢走着,薛居正、吕馀庆和卢多逊跟在身后。

见到天子过来,考试中的贡生要起来行礼的时候,便会被赵匡胤所阻止。他是来看考生应考的,不是来打扰考试的。

赵匡胤的视线在一份份卷子上掠过,只要上面有让他眼前一亮的论断时,赵匡胤就会稍稍停步,记下这一个考生的姓名。

从前到后,又从后走到前,在考桌前后的空隙中,天子、宰相悄无声息的踱着步子。

对于寇准的形象,赵匡胤自然早早就注意到了,看着叶尘的这位弟子,正心无旁骛的笔走龙蛇。

寇准在贡院中一直拖到最后才交卷的事,赵匡胤也听说了。明白寇准并非是七步成诗、落笔如江河的捷才,而是喜欢深思熟虑的稳重性格。现在写起来如此顺畅,当是灵感来了或者平时便对地方上的行政阙失有过思考研究。

赵匡胤不想打扰到寇准的行文,只准备看上两眼,就打算离开。但视线落到试卷上,两脚便迈不开了。一直站了好一阵子,从头到尾的将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了两遍,才慢慢的又点了点头,回头对薛居正、吕馀庆、卢多逊低声说着:“没有让朕失望。”

薛居正赶紧附和称是,吕馀庆欲言又止,想起陶谷在礼部试时做的蠢事,终是没有说出‘文字尚有待琢磨。’之类的话。

殿试的交卷速度,要比礼部试快上一点,不管怎么说,也没人敢让天子等到三更之后。

殿试都是开始的早,结束的也早。

到了午后时分,天子已经转回到后殿休息,而最后一名考生,也终于交上来自己的试卷。

接下来,就是批改的工作了。

以卢多逊、陶谷、徐铉为首的知贡举的那批考官,并没有出现在殿试上,而是由赵匡胤另外任命一批官员,担任考官——详定官、编排官、弥封官。

殿試审核之制,与礼部试差不多一样,仅仅稍有区别。

应考举人交卷之后,先交付编排官,去掉卷首姓名籍贯,改以字号数字来排列。然后给弥封官,指挥三馆书吏誊抄、比较。接下来,交付考官定等,再次弥封后,交送覆考官再定等。前后定等完毕,最后交送详定官启封对照考官和覆考评判的异同。详定官最后确定下名次,将试卷誊本重新缴还给编排官,揭开籍贯姓名,与本卷中的字号对应,将确定下来的名次,呈递给天子。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是礼部试的翻版,大同小异。但接下来就不同了,因为评判出来的结果要交给天子审核。这一事,就会改变进士们最后的排名。

到了快入夜的时候,赵匡胤给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