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不过当指明了方向以后,那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还有科技处的成员拼了命的研究起来,酸、碱可以产生电,铜线缠出来的电机再加上磁铁也可以产生电,电流很微弱,但是电终于出来了。

电线,一根铜丝裹上橡胶皮就成了,制作简单而有效,就是纯胶的电线容易爆皮,不过在铜丝的外围蒙上一层麻布,再浸上胶液,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431 远程通讯保障

虽然那些学生们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在底蕴上,还是无法与科技处那些老牌研究员们相比,他们仍然落后了,他们弄出了手摇发电机,但是发报机却没有弄出来。

科技处弄出酸碱电池,使用电磁铁可以通过铜线进行远距离传送点击信号,利用信号的间隔进行编译,达到快速、远距离传送消息的目地。

但是这种化学电池的寿命有限,而且还是一次性的,成本太高了,但是配上学生们研究出来的手摇发电机就完美了。

远程通讯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丁君霍大乐,对那些学生还有科技处的成员都进行了表彰,只不过没有谁稀罕这个,因为这种远程通讯问题的解决,会让他们这些参与者都在科技志上大书一笔,将名字列入其中,这才是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好处。

学生们的手摇发电机参与者十人,十个人都将成为科技志当中的记录的人选,一时之间,让大学的学生们为之振奋。

虽然现在的发报机还很简单简陋,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具有了远程通讯的能力,只是需要有线传送,这一点才是最麻烦了,从浮云架设一条通向海口或是池唐的电报线路也是一笔极大的消耗。

而且万一哪个地方断线了就是麻烦事,因为通道处都不在浮云的真正控制之内,但是为今之计也只能使用这种高成本的方式了,除非等无线发报机弄出来。

不过现在有线都弄出来,无线的还远吗?还对付着用吧。

第一个电线厂被建了起来,生产大量的铜线,现在浮云城的铜一部分是使用现在的银币进行铜元的兑换取得,还有一部分是从其它国家进口,最主要的大头是往来的海上船队从南洋获得。

南洋矿产丰富,铁矿铜矿的含量都很多,在南洋,修建了大量简单的炼矿厂,将矿石进行粗炼提纯,将铜、铁再装船运回浮云。

浮云的铜很充足,现在浮云的工业还没有涉及到电,只是蒸汽时代,距离电气时代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铜在工业上的应用并不像电气时代那么多。

大量的铜被送进了电线厂,拉成细丝,为了保证铜线的质量,使用三根铜丝进行绞合然后再蒙橡胶,质量绝对过硬,而拉力也很强。

为了保证线路便于检修,这些线路都不是地下线路,而是走的明线,地下线路固然够安全,可是一旦出现了问题,检修起来更加吃力,所以只能走明线,幸好,现在与楚国并不存在太大的矛盾。

一根根大腿般粗的电线杆立了起来,两根线电从电线杆上穿过,而且保证线路的安全,还使用的大量的钢丝绳进行牵拉,而且还需要设立人数不少的巡检人员才行。

巡检人员通过便携的小号手摇发电机和简易电报机,可以利用每隔一百米就有一根电线杆上裸出来的线头进行并入发报,确认线路的通畅。

而且在距离最近的村庄,都付费有一定数量的电线,用来就地取用,检修线路,海口与浮云终于通了电报,可以用来传递消息,还有政务厅与分厅之间的联系,一下子就方便了不少。

只是缺点明显,一旦与楚国的关系紧张,他们的电报线路是最容易破坏的,但是浮云城可不是好惹的,若是楚国敢打主意的话,他们的部队还有重装备可以通过三大工程用最快的速度登陆楚国边境沿线,达到军事目的。

当电报线路通畅以后,政务厅联合军事部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由浮云城派出一个重装团,一个内河巡查营,演习是快速支援,假设海口发生了危险,浮云城的重装团用公路和铁路达到最快速度支援海口。

其实这次演习是给楚国看的,一辆铁路炮车快速启动,三百毫米口径的大炮炮口指向天空,在铁路上快速的飞驰着,在公路上,数十辆军队拖着各种型号的火炮紧急行动,用最快的速度向海口赶去。

火车运行是最快的,要十二个小时才能赶到海口,但是在演习之下,铁路炮车只用了不到八个小时就赶到了海口,而公路上奔行的部队也不过才用了十二个小时而已,而内沿巡查营的轮船在十三个小时的时候到达了海口,船上的火炮也进入了做战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