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页)

“这块城墙砖上有一个缺口。”左向东蹲在地上,用手指着一块城墙砖道。

在左向东手指之处,确实有一个“V”字型的缺口,缺口的下半部分充塞着泥土。切口的位置在城墙砖中部的直角处,准确地说是一个豁口,豁口的深度在五公分左右,豁口的最大宽度在一零五公分左右。

陈杰用刀尖慢慢刮去豁口表面的黑泥。

李文化不知道从哪里推来了一个手术车,将城墙砖搬到手术车上,人蹲在地上很不舒服,眼睛无法近距离地观察豁口,光线也比较暗淡。

陈杰和严建华将城墙砖搬到手术车上,现在,陈杰的体位舒服多了。郭老让值班员拿来了一盏应急灯,应急灯的光线非常强,这样能看清楚豁口里面泥土的颜色。

郭老在手术车铺了一张白纸。

陈杰用刀尖一点一点地将豁口里面的泥土掏出来,并将掏出来的泥土分摊摆放在白纸上。

在应急灯的强光下,几摊泥土的颜色由暗变亮,由深黑变浅黄,再由浅黄变为正黄,大概是在水中浸泡太久的缘故,黄土有一定的湿度和粘度。

442。 第一十五章 巡逻船帮了大忙 季教授点头确认

“花神镇附近和清凉山就是这种土。”郭老道,“这是一种粘土,粘性比较大,小时候,我在外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不管穿什么鞋子,鞋子上都会粘上很多泥巴,而且越粘越多,只有用树棍子把泥巴拨掉,才能继续走路。”郭老一边说,一边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了一点土,然后捻了捻,“冯局长,你们看——这种土确实很黏,在砌墙的时候,只要用这种土就行了,正因为这种土比较黏,所有才能长时间地附着在这块城墙砖的缝隙里面,正因为有很强的粘性,土的闭合性比较强,外面的淤泥无法渗透到砖缝里面去。”

笔者在前面曾经提到过这个花神镇,它的位置在柳叶渡的西南方向,距离案发现场有两三里的路程。

“马所长领我们到花神镇去过,花神镇不少人家都有这种城墙砖。”李文化道,他的意思非常明确:很多人家都有城墙砖,想寻觅到凶手的踪迹,并非易事。

“郭老,在秦淮河沿岸,还有那些地方是这种粘土?”

“我只知道花神镇和清凉山是这种土,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其它地方,我们可以调查一下,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郭老道。

“郭老,您怎么知道花神镇和清凉‘无‘错‘小说‘m。‘QUlEDU‘山是这种粘土的呢?”严建华问。

“我的外婆家就在花神镇附近——靠近河边的地方,至于清凉山,我们曾经在清凉山勘查一个案子,那是一个下雨天,道路泥泞的很,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于是,欧阳平决定,明天就针对秦淮河两岸的土质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十月二十九号早晨八点钟,一条巡逻艇停在中华门城堡前的河面上,八点十分,两辆汽车停在中华门城堡南门外,从车上走下欧阳平一行十个人。除了刑侦对六位同志和郭老、马明龙外,还有两个生面孔,一个是冯局长专门请来的土壤专家,老专家的名字叫季鹊起,是荆南市农业大学的教授,一个是季教授的助手,他的名字叫胡奇伟,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

巡逻船一路向西。

同志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行程从中华门城堡到三叉河(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这次考察的内容是秦淮河沿岸的土质。

这次的考察是有收获的,秦淮河沿岸具有和城墙砖缝隙里面的粘土相同土质的地方一共有四个,一个地方是花神镇和周边地区,第二个地方是清凉山和清凉山西边——虎踞北路西边至秦淮河边区域,第三个地方是案发现场正对面的马婆婆庵和马婆婆庵附近地区,这个马婆婆庵在建寺之前是一个小山丘。第四个地方是秣陵路至柳叶渡之间。这四个地方的土质和城墙砖豁口深处的黄土的土质完全一样。下这个结论的人是季教授。

于是,欧阳平决定对这四个地方展开调查。根据郭老的意见,在调查四个地方的同时,继续按预定计划,对沿河两岸的船只进行调查,寻觅死者的踪迹。

443。 第十六章 欧阳平确定范围 同志们进驻秣陵

三个地方成了重中之重,这三个地方分别是,马婆婆庵,包括十三营;花神镇和花神镇附近;秣陵路和柳叶渡周边区域(清凉山以西,到秦淮河边都是山丘和树林,除了公园管理处之外,没有居民。公园的东、南、北边倒是有不少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