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洌骸熬退滴铱�饴舾鲅叹频男〉辏�驳糜械阆残似����侨思衣蚰愣�鳎�勾�茨懔匙拥模俊�

果然一针见血,这样看问题不就简单多了吗?不过是一个庄户人家过不了冬了,偶然想到了旧日的亲戚瓜葛来,头一次告穷得了二十两银子。上秋时,便又带了些瓜菜来示谢。正赶上府上的老太太有兴,便铺开了一些有滋有味的故事。

中世纪一个英国画家谈人物肖像时,有个很有趣的观点,他以为贵族们多是面色苍白、神情木讷的,而中下层人民则神色狡黠,目光灵活,那是因为他们一生奔波劳碌,时时要看人脸色生活的缘故。刘姥姥是乡野的庄稼人,在艰辛的世道中打滚了一辈子,深知物力的艰难和柴米的珍贵,除此之外天下无大事。说话时,看人心思投人所好,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她打小就是那么过来的,所以也没什么不适意的地方。

我有个儿时的朋友,自幼丧父,妈妈卖棒冰供他念书。他说自己二十岁之前,是深恨送他们家东西的人的,那施恩的得意,那轻蔑的语调,都是他心中块垒。而他的母亲,每次却都兴高采烈地接过来,说不尽的感谢。人家走了之后,她就开始筹划说这鞋子稍大,儿子可明年穿,这包糕饼正好作明天早晨的点心。一样样,都珍而重之地收起来。其实要说少年的狷介,我们大概都曾有过一些,不弯腰,不妥协,只知世界黑白分明,辨不出那些复杂的中间颜色。如今我那朋友已人到中年,再问他,笑曰:“只要老板肯给我加薪,我肯定伸双手把工资袋捧回来。”

而如果刘姥姥不来,那大观园里是多么的清冷寂寞,翻来覆去的,就那几个人,再是世间罕有的才貌,相互之间也看厌了。乡下的刘姥姥来看比画上还好的风景,同时也带一片新鲜的乡野空气给她们看。从第三十九回到四十一回,刘姥姥都是主角,是整部《红楼梦》里最为轻松好看的文字。记得少年时读书到午夜,昏昏欲睡,再翻一页,哇,刘姥姥来了,马上来了精神。

刘姥姥一来,所有人的情绪都来了。多福多寿的老祖宗,安享尊荣惯了,本已不把这一切放在心上,忽听一个与自己年岁差不多的穷亲戚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些闲淡的日子,就凭空多出许多感慨滋味来;王夫人本是个古井不波的人,除了把宝玉当心肝外,别的人生乐趣也不多,只偶尔吃斋拜佛算个寄托。刘姥姥偏就讲了个观音菩萨托梦的故事,那是来自下层的关于神佛有灵的注解;给宝二爷,她编派了一个死于十七岁的若玉小姐,让无事忙的多情公子忽喜忽愁地忙了一整天儿;凤姐是喜风光的热闹人,每日对着老太太、太太和一帮结社吟诗的小姑子们没得气闷,难得这几天大家高兴,她可以趁机表现一下一级主持人的水准说说做茄子的典故;就是笑不露齿的众姑娘们,也趁刘姥姥被捉弄的当儿,吐茶喷饭地放肆了一回。

刘姥姥的女婿家,和王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是因同姓套上的宗亲。这时又赶着王家嫁出去的女儿到了贾府,关系不免又差了一层,全因这几天陪贾府老太君游逛得高兴,合家的人都心情愉悦,事情便好办多了。王夫人给了一百两银子,刘姥姥便拿它置了几亩地,打了一眼井,一家人自给自足地过了起来。还有,她拿走了那些乡下人没见过的衣裳点心、粳米干果,回家去摆碟子请请左邻右舍,是她一辈子最风光的事儿。

文人志士们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庄稼人却没惯出来这等毛病。

“真人”的俗世智慧

池莉在《最怕一种人》中说:一个人,索性不读什么书,倒也好,长到一百岁,也是一派自然,天真浑沌。顶多有些刁丑脾气和小狡猾。这种人好相处,吵便吵几句,道理一分明,烟消云散,与你毫无芥蒂。

或者一个人读书读熟了,那更好,彼此三言两语,双方心领神会。他也有一派浑沌,是熟透之后复归的浑沌,像一团祥云,接近你便给你以自然、和谐、安祥。他与你处事简单扼要,恰到好处;既无架子又无酸溜溜语言。他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永远不会与你横着鼻子竖着眼。这当然是难得的通人,逢上一个便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不光是读书,说来各行各业都是如此,那些修为高的人,百炼钢成绕指柔,与各色人等相交都是圆熟通达的。尘世中人且不论,就是出家人也讲究与人结缘,人缘通了,佛缘才通。《水浒》中,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便是个通人。

鲁达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为了躲官司,赵员外送他到五台山出家,方丈智真长老便唤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