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 (第1/4页)

虽然瑟琳娜认为太过直接,等于暴露了自己的根本意图,但是王栋觉得,直接一点反而更好。

关键就是,d&f公司要想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流军火企业,收购是唯一的办法。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收购价值,以及在近期存在被收购可能的,只有fn公司。

至于跟bae系统公司摊牌的结果,王栋反到不是很关心。

两天时间,足够让王栋搞清楚“龙四”提醒他关注南亚局势的原因了。

南亚确实不太平,而且这次被印度惹上的不是巴基斯坦,而是华夏。

只是,这与印度采购枪械有什么关系?

难道说,有可能爆发冲突?

如果是,那还真有关系。

很简单,就算爆发冲突,也肯定是小规模冲突,使用的主要武器不是战斗机、火炮与导弹,而是步兵手上的枪械。

要是在冲突中吃了亏,印度陆军肯定会考虑更换制式枪械。

其实,早在数年前,印度陆军就发出了新式枪械的招标书,胃口还很大,要采购五十万支步枪。

原因很简单,在卡吉尔山口,印度步兵被巴基斯坦步兵打得抬不起头来。

因为经常莫名其妙的出现卡壳等鼓掌,印度士兵根本不相信配发的步枪,更别说拿着步枪去战斗。

当时,最有希望赢得印度陆军合同的就是fn公司的scar步枪。

在竞标企业提交的枪械当中,只有fn公司的scar完全达到印度陆军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无可挑剔。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闹腾了几年,最终因为价格,以及生产授权等问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完全满足印度陆军的需求。

至于采购新式步枪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显然,如果印度再次发起招标,fn公司肯定会全力以赴,而且很有可能答应跟印度国营兵工厂合资建厂。

关键就是,这是最后的机会。

拿下印度的订单,fn公司就能起死回生。

相反,如果错过印度的订单,fn公司必然破产倒闭。

那么,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228章 技术专家

伦敦,bae系统公司总部。

在秘书把咖啡送来的时候,王栋第三次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金融时报》,坐在对面的阿齐兹在玩手机。

王栋的公开身份,依然只是d&f军械公司总裁的私人保镖。

只不过,这次带上了阿齐兹,由他充当司机。

走廊对面的总裁办公室里面,d&f公司的技术专家已经做完产品介绍,现在由bae系统公司进行评估。

不是赵禹,是杰克…陈。

赵禹早已名声在外,别说来bae系统公司总部,即便在爱丁堡,他也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

当然,“杰克…陈”只是一个化名。

陈子豪,国内一流的化学家,主要从事猛炸药的研制工作,之前在军情局管理的军械研究中心工作。

与赵禹不同,陈子豪是货真价实的科研人员,很少抛头露面。

在浙江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陈子豪就去了位于西北的军械科研所,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从业八年来,他的时间几乎全都用在科研上。

别说是出国,即便是回家探亲,也没有几次。

几个月前,在参与的科研项目通过军方验收之后,陈子豪才离开军械科研所,回到江西老家。

按照安排,在二元猛炸药正式投产之后,他以正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去“新保”集团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名为指导“新保”集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其实是掌握核心技术,避免泄密。

虽然“新保”集团是中央直属国营企业,但是谁能保证十万名员工个个老实可靠?

要知道,二元猛炸药不但可以用来制作枪弹的发射药,还可以用做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

用在格斗导弹上,能大幅度提高导弹的飞行性能。

因为在军械科研所工作了八年,所以陈子豪需要一些时间调整状态,军情局也需要时间为他安排新身份。

只是,回家的几个月,陈子豪一点都不适应。

用赵禹的话来说,在秘密单位工作太久的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即很难融入与适应现实社会。

在“龙四”找到他,说有一个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