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网络造就了安妮的声名,出书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然则她几乎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的一种淡定。只是在起初的时候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在拥有了读者群之后,她就决然扯断了这一层关系。她的文人意识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娱乐人物,故而至今在平媒或者网络上都找不到她的照片。就连采访也是寥寥的。她不愿。她只是在自己的天地怡然地做一些她欢喜的事情。

虽然时常安慰自己大师级作品的语言都是相当简朴的,然而对于自己无法掌握那些优美词句仍是耿耿于怀。天啊,如今若要我写什么风景游记的话那简直就是要我的命!要我的命!而这,却正是安妮所擅长的。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而言,她可以把八十后们都给毙了。嗯,都给毙了。 引用

某天如果我觉得不再爱你,就不会再感觉寂寞。早上,出现在心里的第一个回忆,不是你的名字,也不是你与我分别之前的脸。而是窗外白杨树的清脆绿叶。它们在春天阳光下生长茂盛,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于是我便也会觉得自己是静的。

是喜欢的文字。

到目前为止,安妮一共出了六本书: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短篇小说及散文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摄影图文集《蔷薇岛屿》、长篇小说《二三事》、小说散文集《清醒纪》、《莲花》。大致上一年一本,写得不算慢,可也不快,当然,比起小郭来那是慢得多了。这几本书看下来,你会从中发现安妮的变化——她书中人文意识的不断增强。实际上,安妮早期的作品我并不都喜欢。其时的她醉心于描写爱情的残酷本质,这些你只要通过她的几篇小说便能了解:像《告别薇安》以及《八月未央》,而无需通览全书,安妮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重复。我甚至没去买《彼岸花》,在学校阅览室的时候我没能看完它,因为看不下去,两个感觉:安妮还不擅长写长篇,她的长篇更像是一个个短篇的集结;其中的这些短篇,本质上跟《告别》、《八月》并无差别。所以《彼岸花》也就成了我唯一未曾买下的安妮的作品。又一年,整一年,《蔷薇岛屿》出版,我欣喜地发现书中所呈现出的安妮的变化,她不在执着于男女之间的情感诉说。或许是因为一趟越南之旅,更可能是生命的旅程多走上一年的结果。从《蔷薇岛屿》到《清醒纪》,家庭俨然已经成为安妮在爱情之外所描述的另一大主题——像《他她》这样的文章,那些八十后们是断然写不出的,十年之后或许可以。而就算是爱情,也没有了其早期作品中的惨烈,那种如烈岩般喷发的激情已开始慢慢地冷却,化为对淡然而恒久的爱情的一种美丽的憧憬。

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纵使跟不上对方的脚步,然则对其文字的理解已是所有乐趣所在。

有关《挪威的树林》

说18岁是最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也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

。我们试图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却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

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村上春树,有Beatles,有——《挪威的森

林》。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涌动着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说出我们

一直想说出的话,那些纯真年代的——

爱的物语

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些岁月里的感伤、沉醉却是如此相

同,在生命中深深的留下烙印。38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子

《挪威的森林》时,一下子陷入往事,无法自已。音乐早已了无痕迹的渗入生命

,在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出现,牵动心中微微的疼痛。即使历经十八年的沧桑,20

岁时的风景依然鲜明如昨。渡边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

久的往事,那时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气息。

渡边的20岁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

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

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

成长是永远咀嚼不尽的话题。我们都有相同的体验——恋爱中的喜悦、甜蜜、忧

伤和迷乱,对一切装模作样的言行举止的不满和嘲笑,难以和外面世界沟通的茫

然无措。

我们在渡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