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诗情画意。

周朴园说:“30年前你在无锡?”越来越亲切。

她说:“是的,30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用洋火呢。”我们会由此想起很多跟火、跟灯、跟烛有关的东西。

周朴园说:“30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20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周朴园必须保持自己董事长的身份,所以表面上是很冷静,但是他的内心很激烈,我们要把握这一点。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她心里明明知道,她要激出他的旧情。有人说一个是资本家,一个是劳动人民,是势不两立的,这是胡说。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10)

周朴园沉吟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无锡为什么是好地方?因为有过好的故事,所以说是好地方。到处都是好地方,只看你在那里有没有故事。所以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侍萍说:“好地方”,两个“好地方“完全不是一样。

“你30年前在无锡么?”

“是,老爷。”

“30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非常含蓄。“你知道么?”周朴园也不愿意先挑明,像下棋一样,像武打一样,等着对方先出招。

“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意思就是说有很多件。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他的意思是我没忘。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催着对方说。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周朴园是想象也好,或者是真实记忆中也好,既是隐晦,也可以说是真心,当年的侍萍就是这样的。“后来,——你知道么?”他自己知道,不敢说,到底知道不知道,可又不敢说,不敢是要对方给你敢说的权力。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要在对方口中认取你是怎么看我的,“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因为他当时不在场,“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其实不是周少爷不要了,但怨他的父母没有用,“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这时周朴园要竭力保持镇静,好象自己跟这个事没有关系,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说:“你姓什么?”

“我姓鲁,老爷”,为什么不暴露身份,时机还没到。

我们看这个时候周朴园的感情已经被调动起来,而鲁侍萍保持清醒,她在指挥一场锦州战役。

“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那用不着了。”

“怎么?”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一个悬念就出来了,这样的语言就可以惊心动魄。他是没有思想准备,她没有死。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不知道里面写什么。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

“她呢?”周朴园当然要追问。我们知道她其实不是一个人,又嫁人又有了孩子,只要不跟周朴园在一起,他就认为她还是一个人,其实是两个人在一起,还有个孩子。

“那个小孩呢?”

“也活着。”

周忽然立起:“你是谁?”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她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但是又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每一次都是欲擒故纵:“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她就在这?此地?”

“就在此地。……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周说:“不,不,谢谢你。”周朴园连说不用,这里很容易就认为周朴园是虚伪,刚才还很怀念,要见又不见了。如果这样理解,那是没有体会周朴园此时的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