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印证和补充文献记载,用文献记载鉴定和解释考古资料,在没有充足证据时,不要轻率地把《秦本纪》中的记载定为伪造或伪托。

再者,应该把秦族的渊源与秦文化的渊源区分开来,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秦族的渊源是指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国统治民族的族源,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嬴秦族的初祖、族体的形成、繁衍、荣枯、世系、迁徙,与其他族的关系、文化特征等。秦文化则指春秋战国的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境内的文化,包括其统治民族和许许多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还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应研究各种文化因素的异同及接触过程中的互相吸收、融合、同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秦人在非子时有人估计有二、三万之众(林剑鸣《秦史稿》第34页),庄公时宣王给了七千周兵,秦襄公立国后依靠周余民及周俘后裔的支持发展起来,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族在秦国始终只占少数,而秦国统治的区域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直到秦孝公时还有“戎狄九十二国”(《后汉书•西羌传》),举其砪砪大者至少有八族,即砧诸、绲戎、翟、砨、大荔、义渠、砫衍、乌氏,这八族盛时都比秦族人多,秦国把这些民族征服后,一直采取“从其俗而长之”(《汉书•西南夷传》),即不改变他们的风俗,文化以至社会组织。所以“秦杂戎狄之俗”(《史记•六国年表序》),商鞅变法时致力于改变“戎狄之教”(《史记•商君列传》)是毫不奇怪的,这些都是研究秦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料,然而,这些材料与秦族起源无关。考古学家叶小燕撰《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是对数百座秦墓进行综合研究的好论文,但概括全文的观点是“秦之先起于西北”,文中的论据就是死者“头向西为主,可能寓意他们来自我国西部”。但作者没有确定这些头向西的墓主的族属,墓主尚不是秦族而是西戎某族,其头向西与秦的族源有什么关系?此文若是论秦文化则可,尚旨在论证“秦之先起于西北”,则有结论与论证脱节之嫌。对于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判断其价值的主要根据是看论者阐明观点的论据是否确凿,是否能用不可动摇的论据去证实其观点。光有观点而无论证,或观点与论证脱节,或证明观点的论据不足为据,那种观点也就成了空话。

1、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出土物,为秦鸟图腾崇拜提供许多实物证据。在青铜器的纹饰上表现出不少秦人自己的特征,突出鸟形象即为其显例。大堡子山秦先公西陵的发现,不仅用实物肯定了秦人鸟图腾崇拜,并进而有力地支持了秦人东来说。

2、根据对秦国墓葬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秦人葬俗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葬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而秦人葬俗是西首而葬,即墓形往往呈东西方向,死者头向西(多数偏西北)。考古学界对于无墓道的竖穴墓习惯上以头向作为墓向,但是,秦公陵园经钻探和发掘已经证明32座大墓的主墓道都在墓坑东端、全部朝向东方。著名的秦始皇陵根据道墓和兵马桶的位置判断,也是朝向东方的。据有人统计,关中地区已发掘的秦墓,墓向东方的占80%以上。

3、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考证,认为秦人与东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于“玄鸟陨卵”的神话传说,即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还有,秦人祀少敖之神,传说少敖赢姓祖,居于东方。因此认为,“正因为秦人起源 于东方,东方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他们才会对东方具有这种特殊的感情”。

4、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之中的第三神就是“兵主”,祠蚩尤。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次率领千乘万骑巡行东方,到海滨琅琊祭祀日神,并为徐福由此东渡求仙药而祈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第五次东巡的路上,时年50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秦王朝军制:无坚不摧的大秦锐士如何组成(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秦王朝的军队,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