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民出身,除了韩国王室出身的张良等少数几人,建国前很少有人享受过贵族姓氏特权的,很多人虽然有姓有名但却无氏和字这些贵族标志,有的人出身更是低贱,甚至于连姓都没有,只有一个名。西汉时期,贵族姓氏制度彻底弛废,本来代表血缘的姓和代表身份的氏混用。但是在汉以前的贵族阶层,姓氏制度是严格遵守的,对于秦王政,还是称做赵政更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

关于秦始皇赵政的出生还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公案,说吕不韦把怀有自己骨血的邯郸绝色歌舞美姬送给了子楚,生下了秦始皇,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云云。这个故事是不真实的,出自汉朝人之手。吕不韦送怀孕赵姬与黄歇送怀孕的赵人李园的妹妹给楚考烈王这两个虚构的历史故事如出一辙,故事情节雷同,女主角都是赵国女子。用赵女做故事的女主角是汉人经常采用的人物设计,因为赵女是当时能歌善舞、风情万种的绝色美女的代名词,可以给人很多联想。 。 想看书来

秦始皇集中王权:剿灭嫪毐和吕不韦集团始末(3)

吕不韦私生秦始皇这个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案中案。西汉初年,吕后称制,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的篡权提供合法的理由,吕氏党人便编出了这个故事。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吕氏才是秦朝真正的王室血统,在血统上与赤帝子刘邦相竞争。吕后说自己是吕不韦的后人,而吕不韦又是秦始皇的父亲,那么自己当然也是有资格称制执政的。这比小吏刘邦慌称自己是无人得见的虚幻的赤帝子而得到天命资格要更站得住脚。二是说明吕氏才是秦王朝的正宗继承者,而不是刘氏。既然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朝当然就自此变成了吕氏的天下,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家族重掌天下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刘氏复辟后,这个故事又由于可以给秦始皇抹黑而得以存活。由于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官方修史行为,因而得以在选材上随心所欲。司马迁对吕后很敬佩,对刘氏诸帝却多有诋毁,他在选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带有同情吕后的成分的。汉朝与秦朝一脉相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汉朝一再想突破秦朝打下的政治大框架,但却很少有什么建树。吕氏声称秦朝也是吕氏的说法对刘氏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有很大威胁的。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大怒,要杀了秦国的质子子楚。子楚与吕不韦用六百金向看守他们的官吏行贿,逃回了秦国。赵国要杀死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夫人凭借自己家中的强大实力,竟然得以隐匿逃过了此劫。赵夫人为子楚与吕不韦提供的行贿用的六百金和赵夫人能够凭借家族势力得以躲过赵王的追杀、母子平安,都足以说明赵夫人是豪强大家之女,而不是没有身份地位的邯郸歌舞伎。

嫪毐集团是秦王政即位后崛起的一支政坛新军,它依靠的是秦王政的母亲赵太后。秦庄襄王赵子楚死的时候不过三十四岁,赵太后的年龄肯定还要更年轻。秦王政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按照当时的法律,秦王政的母亲赵太后有代秦王政执政的权利。但是,一方面由于吕不韦已经垄断了朝政,一方面由于赵太后本人不关心政治,赵太后一直没有实际行使过代秦王政执政的权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秦国政府都是由吕不韦实际主持工作,在需要以国王的名义颁布法令的时候,就到赵太后那里申请盖上赵太后和秦王政的玺印。秦王政由于还没有成年,玺印由母后掌管,代为行使国家元首的批准权。在法律上,赵太后批准政府申报事件是事件生效的一个必经程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程序,但由于赵太后对政治的不关心,只要政府申报,赵太后就盖章批准,使得国家元首的批准权这项重要权力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但是,这种情况在嫪毐出现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赵太后在嫪毐的授意下,开始干政,要从吕不韦手里夺回本应由自己行使的执政权。

嫪毐的本名不叫嫪毐,具体叫嫪什么一不可考。毐是一个会意字,上边是士,下边是毋,《说文•毋部》解释毐为士而无行者。姓嫪的这个年轻人在政变失败后,被秦王政处死,这个年轻人死后被命名为嫪毐,这是一个很耻辱的名字,以此警示后人。给自己的对手命名耻辱的名字,让对手死后也要遭受后人的唾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著名的纣和桀与嫪毐一样,都属于这种情况。纣的本名叫辛,桀的本名叫履癸,纣和桀都是他们的对手在胜利后给他们起的名,都带有无德好武之意,对于一个国王来说,这样的称呼是耻辱的。嫪毐的毐字是政敌对他的定性,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