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保�嗟背潭壬辖咏�诮袢盏淖芡嘲旃�抑魅危凰�笔钡墓僦笆侵惺楦�睿�嫘蟹�袅钍隆��凑苹实畚氖殓粲 �

赵高为什么要乱秦亡秦,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他于秦始皇死后所做诸事的最终客观结果或说目的就是乱秦亡秦,他当然知道他在做什么,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真的自己想称帝吗?《李斯列传》中有他想称帝未成功的记载,但我自己综合考虑了诸方面情况,认为他当时想称帝的做法并不一定是一个长远战略的必然发展结果;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也不展开讨论之。我们看到的是他主动向公子胡亥提出篡位建议,并以战国纵横家的滔滔辩才先后说服了胡亥及只想长保富贵的丞相李斯。一代雄杰李斯竟然被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我们读赵高说辞,无愧于任何一位战国纵横家,其危言耸听之程度实在是直指人心,让对方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实在是太惊心动魂。

接下去我们就必须说到扶苏的死亡,因为这是他的个人命运悲剧,也是一个强大帝国的历史悲剧;确实如果扶苏成为秦帝国二世皇帝,或许中国历史上会再出现一个盛世与明君。在帝王制度之下,一个皇帝自己的贤德与否,才能高下,实在于国于民太为重要。为什么一个公认贤仁公子竟被赐死?原因很简单,就是权力的诱惑。我们无法从医学上证明始皇之死是不是偶然,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如果始皇崩于秦帝国首都咸阳,那么胡亥、赵高及李斯篡位夺权的阴谋几乎不可能产生—— 因为那是阳光下的权力更替;而不是历史事实那样:“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赵高语)。因为始皇专权独制,因为扶苏仁勇直谏,因此扶苏被贬于外的命运乃是必然;然而始皇崩于巡行途中则是历史的偶然;赵高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偶然——这样的奸雄并不是每朝每代都有的。李斯选择秘不发丧,飞速返回咸阳是必然,而赵高主动向胡亥提出篡位建议则是偶然。这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不是胡亥首先有篡位企图,而是赵高主动提出来的。一切的关键就在这个人身上,就在这个人的野心、智慧与雄辩天才身上。

胡亥是为了皇帝宝座,李斯是为了长保权位,赵高是为了什么?当然也是权力,但又是什么权力?郎中令,御史大夫,还是丞相之位;或者说是皇帝玺印?——也许当赵高面对那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之时,他就在等待机会了——而始皇崩于外可能是他一生唯一的机会。如果扶苏成为皇帝,赵高认为自己再上层楼的机会将微乎其微,更不用说丞相甚至皇帝宝座。好了,我不想再称赞赵高的智慧,他实在是太出色了——说动胡亥易,要想让李斯坐上同一条船就太难了。然而赵高做到了,他成功了。

大秦帝国避免灭亡的希望如何破灭:扶苏之死(3)

接下来,扶苏就必须死。那么我们能够说扶苏能够不死吗,即为什么三巨头必欲置扶苏于死地?既然一切都是秘密的,即只有88+1人知道始皇之崩;只有三人(或88+1人)知道始皇将传位的对象——那么矫诏立胡亥不是已经达到篡位目的了吗,为什么还要认为扶苏是最大的政敌呢;他不是仁吗?既然赵高可以先书始皇之真诏,那么他再写一封立胡亥为太子的矫诏不是也有足够的权威吗?如果赐扶苏一死,反而不是自露破绽吗?蒙恬就曾经向扶苏提出过诏书的可疑性——而天底下也有太多的人知道扶苏死得蹊跷死得冤枉。陈胜曾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显然主要理由还是三阴谋者认为,就是有名义上名正言顺的始皇遗诏也还是不保险,要大受怀疑;立嫡以长确实在春秋战国及秦国已经成为宗法制度之主流。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秦帝国朝野上下,主流都是认为扶苏是太子的最大或唯一热门人选(这里也不展开讨论)。斩草除根,一劳永逸——从肉体上抹掉最大政敌,这是三篡位者的共同想法;死者是不会与活人争夺皇位的,尽管这个将死之人很可能根本没有夺位之念。

剩下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扶苏一如对手所愿,自杀身亡?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单纯,他懦弱——这种说法太可笑,可笑的简直不值得一驳;可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从历史爱好者,到专家都有太多的持此观点者。胡亥对赵高建议其篡位之初,曾经这样说过:“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是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对扶苏的评价,更是对父皇秦始皇帝的评价。始皇的智慧我想没有一个人怀疑,那么请问:自以为功过远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