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 (第1/4页)

“朕服了朕服了。”赵与莒用力摇手,哀声叹气地道:“李全也好金国也好,朕都不放在心上,倒是诸位爱卿,朕实在是受不了。”

“陛下,私库之事……”

赵与莒见魏了翁还揪着不放,只得坦白道:“所谓私库,其实乃是流求进贡之财。朕不是允诺,流求制度一切依旧么?流求国主心有不安,愿以每年府库收入之半,纳贡于朕。流求今后,每年将向朕缴纳款项,一半纳入户部如何?”

魏了翁还有些不满意,但赵与莒叹道:“国库日窘,朕岂不知,不过官员上下其手,朕便是放一座金山进去,也能为其败坏殆尽,朕废三司使,返其权归户部,不过是为稳定楮币之第一步,朕这里存些余钱,你魏了翁知晓便成了,切勿四处宣扬,免得为政不知节俭。”

原本大宋之制,以三司使主管天下财赋,户部则形同虚设,元丰年前曾废过一次,但久后又恢复。赵与莒挟击倒史党之威,朝中史党空缺,非必须不补,一则是尽可能在无声无息中削减冗官,二也是为了方便自己亲自掌权。

“陛下,流求之事……”见赵与莒提及流求,这些立场各不相同地朝臣却意见一致起来:“既已献土,陛下当以我大宋之制施行于流求,天子权柄,岂可操持于地方之手?”

“正是,正是,况流求国主,虽言献土,其人却未入京朝拜,臣恐其有二心。”

“天子宽厚,自是不错,但也须得小心,不致使安史重生。”

听得这些臣僚对京东之事并无良策,对算计流求却如此积极,赵与莒虽说早已习惯,但仍禁不住变了颜色。

“诸卿皆是朕之腹心,故此朕不瞒你们,流求之主,并非他人,乃是朕微时之妾室。”

微沉默一会之后,赵与莒抛出一个让众人目瞪口呆的响雷。便是宣缯、薛极这般对他手段极为叹服之臣,也将嘴巴张得老大。

“诸卿以为流求献土,岂无缘由?”赵与莒冷笑了声:“卿等心中狐疑,朕岂不知?只怕流求人士,惑乱朕心,故有此忧,朕虽不怪,却也要骂一声,实属杞人忧天了。今日既是说与你们听,你们也好做准备,过些时日,流求之主,也就是朕之爱妃,即将归国,朕在寒微之时便与之相识,分镜盟誓,必风风光光将其迎纳回来。而今朕为天子,自知家事即国事,不过那流求乃朕爱妃之嫁妆,总不能由着诸卿之意胡乱猜忌。”

众臣面面相觑,这个献土而来的流求,竟然只是天子妃子带来的嫁妆?

立刻有人想到,天子不好女色,后宫之中,只有一位婕妤,若是那位流求之主来了,岂不是极有可能成为皇后?虽说本朝对后妃出身,并无极大偏见,象如今杨皇后,便只是歌女,但异邦之主为华夏国母……这未免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些。

但是,若是劝天子不纳,岂不是要天子喜新厌旧,抛弃贫贱之交?而且那流求送地大礼,不要便可惜了,更何况流求实力,众人也有所耳闻,高丽大国,尚为其所迫,失地损兵,若是激怒流求,喜事变丧事,亲家变冤家,那岂不是更糟?

这个消息,实在让群臣无法接受,再饱经政治风浪,他们也不得不痴痴呆呆地盯着赵与莒。

“朕为何说李全小人不足为虑,也与流求之主有关。”赵与莒一不做二不休,在他们心中又加了一层压力:“卿等皆知,李全忠义军前身乃是红袄军。红袄军最先起事,乃是杨安儿。朕这位爱妃,便是杨安儿之妹杨妙真。”

这又是一个让众臣哑口无言的消息,天子起自绍兴,却如何与山东的红袄军领之妹,有了夫妻之盟!

“昔日商王武丁有妇好,后世皆赞其贤。诸卿若无其余之事,便回去准备朕大婚吧。”赵与莒淡淡地说道。

众臣出了垂拱殿,却并未立刻离去,而是站在院子之中小声议论。此时此刻,他们倒抛弃政见与人品上地争执了。

“官家……官家所说,诸位以为是……是真是假?”岳珂迟疑着问道。

他向来不喜朱熹,故此与真德秀不和,但又鄙薄宣缯薛极,在朝堂中,他算是中立派的。此时受惊过度,把这些不和鄙薄都忘了,说起话来都有些口吃。

“官家渊圣如海,实非你我之辈能度测,依着官家之意,准备大婚事宜便可。”薛极掩饰自己心中的不安,竭力鼓吹道。

“不可,那位杨……杨氏为妃尚可,不可使之为后。”魏了翁正色道:“如今之计,须得在杨妃入宫之前,为天子立后,后宫中那位韩婕妤如何?”

“此事非我等可做主,需得慈明太后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