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部分 (第1/4页)

杨永泰平息一下心境,客气地站了起来,含笑示意侍从官不用麻烦。亲自走到矮柜前泡上杯茶,和气地端到俞大维面前:“看俞兄神色匆匆,是否有紧急军务要向委座呈报啊?”

俞大维接过茶杯,也不客气。放下后指指茶几上的报纸,连连摇头:“弄出这等事情来,”唉!畅卿先生。小弟面对的势态何止紧急啊?要是不立即着手予以解决,半个月后各个剿匪战场上全军数十万官兵。恐怕只能扛着大刀去打仗了。”

杨永泰大吃一惊,立刻意识到什么:“俞兄,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们的几个兵工厂出了什么问题?”

俞大维苦笑道:“先生恐怕不知道,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湘西兵工厂研制生产的三种优质火药,逐步取代汉阳厂、金陵厂、巩义的劣质火药生产。截止今年二月初,兵工署下属的四个厂均停止火药生产,所需原料包括各型号铜板铅条,都从湘西兵工厂及其下属分厂调拨,半年多来,湘西厂还算很给面子,每个月都按照我兵工署统一采购计刮,向各厂供应相关原材料,没有一次耽误过,就是在华北对日作战打得最激烈、对军火催得最急的时候,湘西厂也能通过增加产量,确保供应。

“可是在一个半小时前,湘西厂突然来急电,说是因为各军工厂拖欠湘西货款累积数额已高达九百余万,他们入不敷出,资金周转困难。已经无法再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了。

更令人气愤的是,汉阳厂的鲁直兄也来电报,说是昨日深夜从湘西驶来的一千五百吨货船,不知为什么在今日凌晨突然离开了汉阳码头。船上的八百余吨火药、铜材、迫击炮管材也没有却下,招呼也不打一声便悄然离开了小弟想想觉得不对劲,刚要出门赶到这儿向委座禀报。就看到今天出版的报纸,唉”,不说了,一切听

杨永泰顿时头大如斗,着急之下,也顾不上斯文了:“俞兄等等。老南昌的江南兵工厂不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吗?我记得几种高效火药都是他们最先搞出来的,当时全体技术人员包括厂长都因此受到军委嘉奖的啊!现在怎么突然就说不行了呢?”

“唉,先生还是没弄清楚情况啊!安将军当年把江南厂卖给兵工署就不情不愿了,其中几项重要技术资料。比起工厂本身还要值钱,中央政府和财政部却一再压价,拖拖拉拉。结果把人家一个好端端的大型兵工厂的转让价压得很低,人家不的已之下,才把火药生产车间和设备撤到湘西去的。当时由于老南昌城区迅扩大,人口已突破一百八十万。上上下下都认为西南角赣江边上的火药分厂不搬迁的话会很危险,加上湘西和贵州先后现了大型矿场。把火药厂迁到湘西生产就变成顺理成帝的事,何况中央购买江南厂的钱,当时尚未付清,人家完全有权利这么做。

“不过安将军还算是给面子。除了调走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之外,还留下百余名各部门专家帮忙半年,等我们的人慢慢熟悉上手之后。才悉数撤到湘西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催我们结清款项。这半年来,由于财政紧缺,我们的几个厂工资都成问题,所有原材料几乎都是除欠湘西厂和江南集团几个冶炼厂的,数额总计高达一千四百余万,大头全在湘西厂那边。

“现在湘西厂以资金紧张入不敷出为由,停止向我们各厂供应急需的原材料,各厂的库存最多却只够半个月的消耗,如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各厂大部分武器弹药的生产就的停下来了。”

俞大维耐着性子详细解释,他觉得告诉这个委员长的第一智囊也好。让杨永泰也重视起来,对解决问题更有蕊

杨永泰呆了一下:“那么”各厂原来不是都能自行生产火药的吗?重新展开生产,不就避免受制于人了吗?”

俞大维连连摇头,一双单眼皮在着急之下,不断开合,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这个,才高八斗、满腹权谋的委员长席军师解释,这个军师从三皇五帝到苏格拉底、尼采、卢梭都烂熟在胸,对经济和法律也有所涉猎,可偏偏理工知识极其缺乏,跟他说弹道学、火药质量对武器的影响、制造工艺设备的优劣简直是对牛弹琴。

“怎么了?难道不行吗?”

杨永泰看到俞大维一脸痛苦的样子,再次问道。

俞大维缓缓转向杨永泰,苦笑着说道:“不是不行,原来的厂子还在那儿,虽然厂房破旧了些,有些还需要修着翻新一番,,但是机器设备已荒废多日,重新维修投入生产的话,必须要先拿出一大笔钱来,既要对原来老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又要补充系列新设备,还要重新组织原材料的采购,没有三五个同时间,想都不敢想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