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部分 (第1/4页)

宋�背ひ缘匙懿眉嫒�嗤磐懦ね猓�***与三青团之间并不具有组织体制上的统属关系。三青团自始至终,不受***组织机构的统辖。***中央和地方各级党部对三青团的组织、人事、经费等无干涉和过问的权力。

“从中央到地方,党团之间各成系统,任何将三青团纳入***统制之下的企图,均将遭到力行社势力的抵制。上月末我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王子壮聊到三青团时,他说一部分三青团员公然以党已成过去,团将代之而兴相号召,置其原意号召青年加入本党之旨于不顾,让人难以接受!”

黄绍与杨杰相处多年,长城抗战期间曾经一起共事,后来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又分别担任团副和区队长,在他心目中,一直认为杨杰虽才华出众,但为人却不近情理桀骜不驯,此时一听,才知道他对政治也有其独到见解。

杨杰继续说道:“由于党与团维持一种二元双轨体制,彼此势必在组织发展上产生竞争和矛盾。比如三青团团章将团员年龄设限在十八到三十八岁之间,这样一来,***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只吸收那些缺乏朝气的中年人和保守衰朽的老年人入党;要么与三青团争夺青年。***如选择前者,无异于自取灭亡。

“从战前***党员的年龄结构来看,80%以上的党员在三十九岁以下。也就是说,***本来就是一个以青年人为主体力量的党。三青团成立后,无异侵夺***原有组织的势力范围。***自然不甘放弃,党团之间在成员吸收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冲突。其结果必然是党团部均不管年龄大小,尽量吸收新分子,由吸收而争夺,由争夺而攻击,由攻击而诋毁,因此形成党与团的对立。”

安毅听得入神,连连颔首。

通过杨杰深入浅出的讲解,安毅突然有些明白了,原来的历史上为什么***会比不上***了,在组织力上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等级的对手。

“在战前的地方政治运作中,主要是党、政之间为争夺权力资源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自三青团成立后,很快便介入地方权势资源的争夺中,使地方政治生态更趋混'乱'和复杂。党、政之间的二元冲突势必将演化为党、政、团三股力量的倾轧。

“委员长原本寄望三青团能革新***的积弊,未料三青团的种种表现和旧的***在作风上难分彼此,持续下去,必然是党部官化,团部党化;党员官僚化,团员党员化。三青团虽在组织关系上与其***日趋疏远,而在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上,却又与母体日趋接近。一个原本以改造***为志向的三青团,或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第二个亟待改造的对象了。”

黄绍心情很沉重:“党团斗争是一个方面,党政斗争更是惨烈。国民'政府'效仿俄共实行以党治国,但我们的以党治国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与俄共有所不同。俄共自中央至地方,均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自上而下,权力均集中于各级党委。而我们只在中央一级以党统政,在地方则党政分离;党只管党,政只管政。

“由于地方政治资源主要掌控在'政府'之手,党部所能控制的资源极为有限。但党部往往不甘寂寞,觊觎和干涉地方行政之事时有发生,加之***中央要求地方党部和地方'政府'之间互相监督,这实际上为党政冲突奠立了法理基础。在党部一方看来,党权高于一切,中央既然以党统政,地方也应是党部凌驾于'政府'之上,故时常挑战'政府'的权力,与'政府'作对为难。而在'政府'一方眼中,党部无足轻重,甚至视同赘瘤,必欲去之而后快。加之地方'政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一般优于地方党务人员,这也使前者难免睥睨后者。”

“好,说得好!”

安毅禁不住使劲地拍了一下大腿:“耿光兄和季宽兄所言,让安毅茅塞顿开,以前我对国内的政治还有些'迷''迷'糊糊,听二位这么一讲,豁然开朗啊。这也是我在南华重新开始的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南华为新复之地,对旧有势力推到即可,宛若一张白纸,随便怎么规划都行,而在国内,元老与新贵对权力的争夺,党内和军队各派系的倾轧,想做点实事时那种束手束脚的无力感,让人不寒而栗。季宽兄,我已经请耿光兄到南华担任我的参谋长,你愿不愿意到南华来帮我?”

黄绍这才明白安毅为什么会和杨杰一同造访自己,有些为难地说:“委员长对我有知遇之恩,委以省'主席'重任。党国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我辈男儿,不就是为解决各种疑难矛盾而存在的吗?若是什么都一帆风顺,还要我等做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