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4部分 (第1/4页)

在安家军多次战略性的决战中,通常都会在进攻开始之前,用火炮的密集轰击,以及飞机的轮番轰炸,把防御者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严重地挫伤其士气,这样一来,等到坦克和步兵发起进攻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和阻力就会少许多。

把炮兵搬上坦克底盘后,更使得炮兵具备了快速突防的能力,大量的火炮可以与坦克和装甲步兵一起〖运〗动,在前进中给进攻部队以强大的火力支援,炮兵和装甲兵一起完全可以突破敌人更坚固的防线。

坦克、自行火炮和机械化步兵实施突破的能力。充分地保证了战争的机动性,这是安家军从多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现在又被美军照搬过来,在历次与日军的作战中不断熟练和完善。

正是从过往与安家军和美军的交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日军非常重视对部队的保护,在浓雾之中实施坦克突袭,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的火炮变成瞎子,不分敌我,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中间地带,与对方的部队纠缠在一起。如此一来对方的炮火优势便无从发挥了。

美军很快调整了布局,把一个营的M6重型坦克顶到了队列的最前方,护卫两翼和纵深的是作为绝对主力的M4坦克,105毫米M4突击炮隐藏在M5轻型坦克旁边。随时准备给予日军坦克以致命一击。

拥有37毫米炮和12。7毫米口径机枪的M8装甲车,退到了坦克和突击炮后方,六百多辆半履带式装甲车沿着一条弧线展开,其中参杂有十多辆M8突击炮,他们将保护后方的M7自行榴弹炮的安全。

浓浓的烟雾中,日军坦克迅速向没有阵地防护的美军冲了过来,一枚枚穿甲弹如同流星火雨一般,从浓雾里穿出,漫无目的地撞击在美军的战线上。

随后,枪炮声逐渐变得密集。打得美军防线硝烟四起,可惜其中大多数炮弹都成为流弹,少部分命中挡在战斗队列前方的M6重型坦克的前装甲上,一枚枚炮弹被厚重的装甲硬生生挤开,火星四射。

双方坦克距离越近,坦克炮的威力就越大,破甲效果越好。鉴于日军装甲部队数量不明,同时后方的火炮无法锁定对手,美军指挥官不得不下令倒车撤退。把日军吸引出烟雾区再发起攻击。

宽大的烟幕地带虽然成功地保护了日军的坦克,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坦克炮的射击精准度,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日军坦克发射的数百枚炮弹,竟然没有摧毁一辆美军的坦克。

美军坦克的坦克炮炮口向着浓雾中喷吐火舌,且战且退,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防线向后退了近两公里。…;

第二一八一章 开罗会议

十月中旬,北美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美军在各条战线均对日军发起进攻。''日军虽然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袭扰美军后方,并伺机歼灭美军落单的部队,以改善不利的情况,但面对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美军,种种奇思妙想的作战计划均被美国人无情粉碎。

疲于招架的日军一边组织部队英勇抵抗,一边抓紧时间撤离工厂企业和作战物资,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想给美国人留下。

日本人的顽强给美国人制造了许多麻烦,宛若屠宰场的血腥场面随处可见。这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北线战场,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激战中,五大湖周边的沃基根、密尔沃基、麦迪逊、阿普尔顿、欧克莱尔、明尼阿波利斯、德卢斯等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焦土,到处都是阵亡的美军和日军士兵的尸体。

仅仅就工农业生产而言,这些地区的重建工作起码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又需要若干年才能慢慢恢复元气。

但是,日军的疯狂丝毫不能掩饰其面对美军反扑时的无力,各条战线的日军,均在向后方撤退,其中北线日军不得不退往加拿大境内,在边境一带构筑防线。

从战局的进展看,装备得到极大加强的美国陆军光复本土甚至北美大陆,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北非地区,随着安家军占领并巩固埃及防线。盟军终于可以抽出手来,酝酿对地中海诸岛以及利比亚的反击。并解突尼斯之围。

苏德战场,随着夏季攻势以苏军的胜利告终。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顺利解放了波拉河与伏尔加河东部地区大片国土,北方更是推进到了奥涅加湖——斯维尔河——沃尔鲁夫河一线,严重威胁到德军盘踞的列宁格勒的安全。

在斯大林眼里,由布什尔维克主义武装起来的红军官兵,根本就不需要休息。他们只需要按照上级的部署,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战斗,在德国人彻底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