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 (第1/4页)

亍!蹦昵嗑�儆中Φ馈�

“这……这连花纹也要研究?”荣禄等人虽然还没有见过唐州的什么大人物,可四人已经很自觉地给这儿的每一个领导者脑袋上冠上了“败家子”三个大字。

“当然要研究。说是为了制动、防滑、安全什么的,涉及到力学、材料学好几个学科,反正复杂的很。”年青军官浑不在意地说道。

“这汽车光是一个轮子就花了那么多,那、那你刚才好像说过什么联合收割机?”荣禄的嘴唇有些哆嗦,“那又花了多少?”

“哦?那个啊。没花多少。有了发动机,其他的没费太多功夫,听说前前后后也就几万美元吧。”年青军官道。

“不会吧?”荣禄紧皱眉头。在他看来,联合收割机如果真的像这年青军官所说的那样能在地里就把收割、脱粒等多项工作做完。而且一天能完成180多亩,那价值应该远远超过汽车才对,怎么……

“没什么会不会的。”年青军官笑笑,“其实美国早就有联合收割机了。听人说,五十多年前,就有一个美国农民发明了联合收割机,比得上30多个人工,只不过那是用马拉的。不像咱们这完全机械化。我们的联合收割机就是借用了人家的技术,所以并没有费多少功夫。”

“五十年前就有了?”荣禄等人再一次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五十年前。美国人在五十年前就有了联合收割机?虽然说什么只抵得上30个人,可那也不简单了。可问题是。怎么大清国就没有人造出这种东西呢?

“应该就是五十多年前吧。”年青军官又笑了笑,“听我们司令随口提的,好像是一个叫什么麦克科密克的农民。这家伙光是研究这么一个物件儿,就研究了四五十年,听说他研究出来的最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得用40多匹马牵引,走一趟就能收割30米宽的庄稼,啧啧……”

“这30米又是多宽?”刘永福问道。

“应该有……10丈吧。”丁汝昌总算在海军呆过,对一些洋尺寸勉强懂点儿,想了想,给了刘永福一个大概的答案。

“10丈?”

一次横收十丈宽的庄稼?荣禄等人轻嘘了一口气之后,不愿意再问了。他们怕再问下去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堂堂的大清国,以农为本,居然也没有洋夷那样的农业机械……就算那什么机动的咱们弄不出来,人家马拉的可都弄出来五十多年了……奇技淫巧?这种事关农业大事的东西谁敢说它是奇技淫巧?

“这洋夷果然有些门道。看来此次没有白来。”袁世凯转过头,朝后排的荣禄三人叹了口气。

“你们肯定没有白来。”年青军官笑笑,“唐州是目前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地方,没有之一。我们在电气、机械制造、化工方面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几位多在唐州呆上一段时间,肯定能够感受到这里奋发向上的那种气氛,必然也能够看到和欣赏到在大清国看不到的东西。”

“但愿吧……”年青军官话里的自豪让荣禄等人颇不是滋味儿,尤其是荣禄,更是如此。要知道,眼前这些人,可都是在大清过不下去的一帮子乡巴佬啊。可现在人家居然……

车厢里安静了下来。荣禄等人隔着车窗向外观察,却没有再轻易开口,就这样,车子渐渐开进了市里。

……

“等等,那是什么?”袁世凯的情绪倒是没有太过低沉, 这一路他一边观察着西雅图的市容,一边也在思考自己在唐州能看到些什么。或者学到些什么的,可刚进入市区没多久。他的眼角一闪而过了一样东西,这让他猛得一惊,急忙转头从车窗向外望去。

“哦,那是正在建设的写字楼。”年青军官也侧过头去看了一眼,然后笑道。

“那、那。是楼?”

“停下!”

……

车停下了。

袁世凯和荣禄四人从车上走了下来,也不顾路上行人的好奇目光,径直就走到了路的另一边……那边,正耸立着一栋几十丈高的……骨架!如果那是骨架的话。反正看上去像,虽然四四方方的。

“喂,你们干什么?这儿不能横穿马路。要罚款的。”年青军官苦笑着跟了过来,一边走,一边朝四处张望,看到没什么人注意过来之后才松了一口气。

“这。这是楼?” 袁世凯没理他,站在一堵矮墙外指着墙内那足有二十来丈左右的高高的“骨架”,“这是什么楼?”

“写字楼啊。”年青军官苦笑答道。

“写…字…楼?”这什么人写个字都要造这么高一栋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