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论语》传播的传统文化,送上一道清新可口的喷香菜,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同时也预示着《〈论语〉心得》会全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她把七亿中国人带到了一位年已2500多岁的老贤哲面前。于是这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变成了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并借助于丹与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他们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睿智远见、为人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孔子可能没有料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因有了一位女学者,他的经典语录再次重重地叩动着人们的心弦。

于丹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于丹有这个潜能,她会把握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尺度。”于是,负责人动员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我想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忐忑不安地去试了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百家讲坛》要求只讲7天。她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取自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先取7个方面来讲。根据十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及媒体研究的经验,于丹相信听众会对这7个方面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需求。

在讲述中,于丹加进自己的心得,还串进去很多故事。她说:“作《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能听懂,都喜欢听。”在于丹看来,这也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于丹成功并非偶然

从传播的范围来说,传播可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

对内传播的传播对象在国内。传播者与传播的对象相距很近,甚或就生活在传播对象中间,比较容易听到传播对象的呼声,对他们的喜好和口味也不难了解,因而易于解决好传播的针对性问题。

相比之下,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就不好解决,因为传播对象在国外,远隔重洋,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差异较大,彼此有不同的民族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就给对外传播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在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与对内的传播不同。比如说,在中国的对内传播主要是讲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而对外传播的内容当然也少不了这些,但是除此而外,还要偏重于中国基本情况的介绍:如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神奇的中医、中药和武术、美丽的风景区、古老的长城、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情况、普通人的生活。总之,对外传播的内容既有今日的主旋律,又有昨日的光辉,借以传播中国的两个形象: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形象和文明古国的形象。

对国内读者来说,我们用不着在报刊上去给他们介绍长城是怎么回事,新中国的国旗国徽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早知道了。但是,对外国读者来说,这些都是新鲜东西,非常感兴趣。当市场经济兴起的时候,国内读者兴奋起来,喜欢这方面的报道,同样的内容讲给外国读者听,他们的反应却不热烈,因为在他们那里百年以前就搞了市场经济,你认为是新鲜的东西他却视为旧事物。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内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国外读者并不感兴趣,反之,外国人喜欢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喜欢。内外读者的胃口有别,我们的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也应该有别。明白了那些区别点,我们就可以掌握分寸,加强对内对外彼此各异的针对性。

于丹的成功,关键在于她独特的讲述方式。朱熹也讲《论语》,钱穆也讲《论语》,当今中国,各高校许多讲堂都在讲《论语》,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掀起这样的狂潮?

就讲述技巧而言,易中天强调了“平民立场”4个字。他说,“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有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

于丹“心得式”的解读方式,能更好地还原《论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