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我又向前行走了几步,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神秘的乞丐,他仍在静坐在那里做着属于他自己的“修行”。此时,我的脑海里就由不住的想,他为什么会反复的念叨那样的同一句话,大概是他看到古城墙正同他一样遭受着悲惨不幸的命运,而为这段同病相怜的古城墙做虔诚的命运祈祷吧!至于我这样的想象,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我又想不论是处于哪个方面的考虑,我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尊重眼前这位神秘人物的。在我看来,我们彼此之间只是生命的状态不同罢了,而对于这段衰败古城墙的情感感触,只是彼此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告别了神秘的“修行人”,绕过一个接一个的古城墙墩台,不知不知不觉间,竟到了这段古城墙的最南端。这里是该段古城墙与南边不大远处的东南角楼,间隔了几百米距离的断裂处。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样的断裂呢?据那一会儿看报纸的年青小伙子说,此处的断裂是清末政府为了修建京奉铁路,而不得不破坏当时整个古城墙的完整性。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是否可靠,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查阅相关资料证实,但就对于现在而言,这也许是比较可靠的答案吧!这段残缺古城墙南段的断裂处,纵横交错的硕大古砖参差不齐,错落的突现出极不规正的豁豁牙牙,给人以沧桑衰败之感。这里最显眼的是那完全暴露在外的古城墙“血肉”——敦厚宽博深砌的古城墙夯土。这有着数百年深厚历史沉淀的夯土,却有着异常的结实的身躯,这些无处不在的夯土,填充于整个古城墙古砖所构成的坚固内槽中,其厚度则是随古城墙的高度而定。迎面观之,无不被这古城墙的坚实“血肉”所折服。再留意的观察,这里断裂处的外围,被铁制的栏杆圈包了起来,我想这大概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故而设此用于禁止游人攀爬吧!略带寒意的春风,轻轻的拂过我的脸颊,我的身心能够切身的感受到这风中所裹带的缕缕春馨。尽管这里有着铁栏杆的外围,但我还是决定要攀爬上去,亲身与那敦厚深砌砖土相间的古城墙残体,进行心灵深处的人墙对语。

当人的思想有了某种动力的时候,身体也会随之而变得敏捷了起来。就这样我没有费吹灰之力,便顺利的翻过了栏杆爬向了这断裂处古城墙的顶端。站立于这段古城墙的最高处,我的眼前顿时心旷神怡的开阔了起来,低头俯视四周更能感觉到它的敦厚宽大,转身行走在被风雨风化了的夯土表层,脚下有一种自然软绵绵的感觉,如同初夏赤脚行走在绿意盎然的草坪中一般。这里古城墙顶端的纵横幅度之大,说他敦厚宽广一点儿也不夸大,我曾亲自渡步测量的结果是夯土横宽要高达20步之遥,就是古城墙里外砖砌的坚硬外壳部分也有6步之距,更别谈整个古城墙的纵长了。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啊!诸如这样的疑问,我的内心深处无数次自己默默的问着自己。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仿佛涌现出了——昔日无数筑建古城墙的工匠,一声声齐心协力夯土打夯时的嘹亮号子声,还有那在烈日炎炎下,受巡工官兵监视下的汗流浃背的民工辛勤劳作的忙碌身影。正是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血汗,筑起了这在当时为防御外敌侵袭的坚固古城墙。这样看来,只有真正的劳动人民,才是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车轮前进的真正动力,无疑劳动人民更是承载伟大人类文明的人。

一阵春风又起,邻近古城墙的垂柳的柳枝随风飘动了起来,我用手轻轻的扶着这棵在春风中摇曳的柳树,无意中欣喜的发现,它飘动着的柳枝上有了几分新绿,我心中知道,又一个春天真正的来临了,但同时我又抬头遥望着这段衰败的古城墙,心中不由得又自己问自己——真正属于它的春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呢?

二零零七年仲春于北京水木清华园 。 想看书来

洪洞这个县

我在故乡山西洪洞,生活了二十多个春秋。我不敢说为故乡做了贡献,但我却庆幸自己,是这古老三晋名县大河中的一滴水珠。确实是这样,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在这个县称作南垣的乡下。它的一年四季,没有都市的喧嚣繁华,更没有车水马龙的如织人流,有的是勤劳朴实的乡亲,还有那让人费足了眼神儿,望也望不到边际的庄禾。

当我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受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认识了各种农具——钎、镢、耙子、锄。这用作学问人的话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村外离泽源渠很近的下湿地,常年都有一片一片的泊水,夏天这里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蝌蚪,尾巴一摆一摆地潜游在水里,我就常常站在旁边手扒着树干,一个人对着那泊水发许久的迷瞪,迷瞪这些带尾巴的小黑点,如何就能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