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造势,官啬夫赵成 (第1/1页)

次日。 泾阳客舍、食肆、酒肆、里闾……等地皆出现了些衣衫褴褛的庸耕者。他们鬼鬼祟祟,低头窃窃私语。若有人路过,他们便会仓促离去。 “汝等在说什么呢?” “县君的事,听说了没?” “快说快说,何事?” “大雾狐鸣,鱼腹藏书,神女献鼎。” “什么鼎?” “雍州鼎!” “什么?” 宾客顿时大惊,连忙派人将门口的庸耕者请来。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为他人庸耕乞活。也正是如此,有什么小道消息他们往往是最先知道的。互相传播,不出三日这消息便会传至咸阳城! “老丈快说说是怎么回事?” “大秦兴,黑夫侯啊!”老者指了指陶碗,“某有些口干舌燥,不知可否讨碗酒喝?” “来人,倒酒!” 老者端起陶碗一饮而尽,感慨道:“说来诸位可还记得,县君刚至泾阳夜晚便起了迷雾?” “是有这回事。” “子夜可曾听见狐鸣?” “咳咳,某睡得比较深。” “嘶……吾当时似乎听见了!” “何止,吾还瞧见有赤狐而过!” “对对对,我当时也瞧见了。” 老者轻轻颔首,故作神秘的压低声音道:“某不过庸耕者,居于临泾乡。那晚正好起夜方便,就瞧见成百上千的赤狐而出。皆是人立而起,面南作揖,齐齐高呼:大秦兴,黑夫侯。” “老丈此言当真?” “某就在现场,还能有假?” “老丈继续说,莫要理他。” “对对对,然后呢?” “你们猜某瞧见谁了?” “谁?” “县君!” “县君?” “对,就是他。”老丈的表情是相当浮夸,低声道:“某就瞧见县君在雾中向南而行,叫他也无反应。某心中好奇,便跟在后面。然后,你们猜猜某又看到什么?” “什么?” “有异兽自河中跃出!” “???” “异兽口中衔鱼,后又入水消失。”老者眯着眼,低声道:“鱼腹中藏有帛书,就听见县君取出帛书,自语:向西三里,三跪九叩。某本欲上去捡来看看,却未想到帛书离奇消失在眼前……” “然后呢然后呢?” 众人兴趣可都被调了上来。 “不可说不可说……” “啧,老丈如此就没意思了。” “是真不能说。” “老丈放心,吾等皆守口如瓶。” “当真?” “罢了罢了,某还是回去。” “快,给老丈灌酒!” “咳咳,这事汝等可莫要瞎传。” “老丈放心。” 老者这才放下心来,低声道:“某那晚便跟在县君身后,就瞧见县君是行九拜大礼一路而行。最终至泾水河畔,便瞧见神女踏水而来。神女夸赞县君为民请命,富国强民,未负所托。后又说秦国代周而行为天命,秦已得九州亦当得九鼎。于是便令滈池君自泾水取出雍州鼎,还施法令其恢复如初,令县君将此作为寿礼献上。” “这……这……” “雍州鼎?” “从泾水取出来?” “愚夫,天下水系相通都不知道?” “啊对对对,是有这说法。” 老者再次端起陶碗一饮而尽,低声道:“此事汝等知晓便可,万万不可告诉别人。若犯了忌讳,保不齐便要遭报应。诸位大可看着,过些天必有长君至泾阳。” “老丈放心!” “告辞。” “告辞!” …… …… 临泾乡,粮仓。 俗话说的好,广积粮高筑墙。秦国虽然没这句话,却也是这么做的。秦始皇为防止各地诸侯叛乱,所以在各郡县皆设有粮仓,随时用以平定叛乱。 各郡县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栎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荥阳的敖仓,同样无比出名。其储粮丰富,更能借水路运粮驰援各地,所以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秦灭六国的底气是什么? 各县粮仓! 积粟如山,府库充盈。 粮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开有县卒全天候值守外,地理位置也很考究。为了防火防盗,所以不能靠近里闾居民区。粮仓占地面积足有数亩,门口还养着好几条黄犬用以守门。但凡有生人靠近,便会狂吠示警。 内部有生活区与仓区,分布南北两处。仓与仓之间有一定间距,相互不能相连。粮仓四周皆有高大的垣墙,高约两丈。仓房则更高些,屋面覆瓦。室内积粟如山,地上更有架空地板用以防潮。 除开木板,还有隔绝湿气用的草垫。若是粮草转移,这些木板草垫也不能移作他用,还得继续用以储存粮食。这些可都载于仓律,写的明明白白。 除了防火防盗,还得防止老鼠。除开饲养狸猫外,官啬夫还得每日巡视粮仓。若是恰好上吏抽查,发现粮仓有三个及以上的鼠洞,那么就罚官啬夫一盾。 总之,单单是关于粮仓的律令就有百余条。进仓出仓,需要的手续更是无比复杂。若有人中饱私囊,想着一把火烧干净弄成坏账。那么官吏有重罪,官啬夫、丞也须承担罪责,而且直接按顶格判。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