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才200人?”。老大人有些吃惊。

“啊?才200人?”。在颐和园,那老太监貌似说的叫“才400人”。为什么大家都用“才”。字呢。”依着我的意思,每年40人最好,60人都嫌多!”。

“哈哈哈哈。”。老大人笑得很开心,“百熙你在城外,还不知道宫里消息吧?前此日子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向外务部递交照会,希望派遣游学生。外务部这些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就把照会给退回去了。三番五次洋人就想出个办法,说是大清每接收一名游学生可免除《辛丑合约》5000两白银。”。;

每人5000两,200人,那不是一百万两?孙元起张大嘴巴:怪不得老太太那么和颜悦色!怪不得老大人和那个死太监都说“才…”!原来如此。

“光绪二十七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我大清要向俄、英、美、日、德、法、意、奥、比、荷、西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这么算下来,每年至少也得一、两千万两。民生艰辛哪,如果多收些游学生,可使万民稍苏、也算是莫大功德。”。老大人沉吟道,“你们收了200学生,就是一百万两,可以去一省之杂税,不知救活多少百姓,甚好!甚好!”。

孙元起听老大人这么一解释,顿时心平气和多了,毕竟是解救国人。转念又一想,很疑惑地问:“叔祖大人,我们不是还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这些大学堂么?每个)学堂都收个一、两百人,怎么也能收一两千人,这样不是更好吗?”。

“你觉得那些大学堂如何?”。老大人轻笑道。

孙元起嗫嚅半天:“虽说他们这些大学堂科学技术方面只有国外中学水平,但是在中国文学、历史等方面,应当颇为专长!”。

老大人嗤笑一声:“你以为,那些洋人会来学习我中华典章制度、文学辞章么?明说吧,洋人们指定是去你们经世大学。”。转而又一笑,“老夫功业寂寂,数代之后,恐不免归于尘土。然而为你们学校题一校名,或可附骤尾以留名百世,也算意外之喜。”。

“如果,如果…………”孙元起心想,早知道,学校建设的步伐应该更大一点,或许可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解救更多人于水火之中。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唉,就目前来说,200人都是太多了!”。

“呵呵,百熙不必担心。老夫以为,洋人要求招录一人即可减免银两,其中实有颇多窍门可以利用。…”老大人捋着胡子,眯着眼睛,,恍如招录之后,每月考试,不合格者予以退学。我大清会试过后,殿试尚有刷退者。考试不合格,想来洋人也无话可说。再比如授课以华文,洋人不明华文者,先往他校补习华文,合格者入学…………”

老大人一条一条说,但觉这规定中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可以利用。孙元起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了一回。老大人忽然问道:“对了,百熙,你每年收200名洋学生,太后可有什么封赏?”。

“好像有!”。孙元点头,迷迷糊糊听见那个老妖婆封了自己个什么官职,“好像是个什么进士出身”。

老大人打断孙元起,急切地问道:“是赐进士出身?还是赐同进士出身?”。

“应该是前面那个)。”。虽然两个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后面一个听起来挺别扭的,如果老妖婆说的是这个,自己应该有印象

“好!”。老大人很兴奋,轻轻拍了一下桌案,“自明以来,殿试分三甲,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赐进士及第,最好,毕竟难得。所以士子出身,总以赐进士出身为正途:若是“赐同进士出身”便觉下人一等。曾文正公一生道德、勋业盖世无双,独有一心病,就是“赐同进士出身”终身以为耻辱。而今百熙有了出身,以后出入馆阁六部,再无难处。嗯,好!还有什么封赏没有?”。

“噢,还有一个翰林院什么学士,没听清!”。老妖婆说的话,孙元起没太认真听。

“翰林院侍讲学士?!”。老大人站起来,一脸迫切。 孙元起只有陪着站起来:“耳熟,好像就是这个。”。

“哈哈哈,好!好!好!”。老大人开怀大笑。孙元起还没有见老大人这么高兴过。”老夫把翰林院腾出空位的工夫,终于没有白费!好,好,好!”。

孙元起可不知道这个“翰林院侍讲学士”。有什么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