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 (第1/4页)

“不用背了。”。孙元起扬手止住了他的背诵。

“…………”赵景行不知孙元起是什么意思,应声停了下来。半晌见孙元起有没什么吩咐,急忙又道:“先生,您说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我也有在看,只是、只是没有中译本,只能看德文版,我不太懂德语,如今才看了一半…………不过,我一定会尽快看完的!真的,先生!”。

“行之””孙元起唤了一声赵景行的字,“我们认识快七年了吧?”。

“嗯!”。赵景行点点头,“二十四年冬天,我们全家在大栅栏那儿第一次见着您和终老爷子的。现在是三十一年初秋,马上就七年了!”。

“时间真快,一转眼,七年过去了。”。孙元起啃叹道,“老终过世都五年了!”。

赵景行道:“是啊,终老爷子是二十六年夏天没了的,到现在五年了!”。

“当年的小孩,现在都已经长成了大人。那我再问你一遍,你是真的想带保安么?”。孙元起正色问道。

赵景行立马站直身子,挺起胸膛,大声答道:“是!…”

“那好,你最近准备一下,可能要到日本留学,读军校。”

内田康哉答应的是四个名额,给了赵景行一个,还剩下三个,自然不能浪费。趁着学校开学,孙元起在校内贴出一个通知:

“近日学校与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在本校中学、高等学堂学生中,选派数名学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公费学习,毕业后成绩优良者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望有志学习军事者踊跃报名。报名条件:一、品学兼优:二、身体健康:三、十f周岁以上男子:四、…………”;

为什么在中学里选拔,孙元起是有自己的考虑:首先,在本校中学、高等学堂就读的学生未必都想读大学、搞研究,既然现在多出一条路来,自然要让他们自己抉择。

其次,大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辛苦招录来的,如果他们改行学军事,不免是对学校前期努力的否定。至于小学生,根本还没有的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不能让他们过早地选择人生道路。

学校里面中学、高等学堂学生加起来,大约在七十人左右,听到这个消息报名的倒有三四十人。这个踊跃的场景不免让孙元起感慨良久:中华尚武之风复兴矣!

经过报名资格、文化考试、体能等几轮筛选,在九月中旬终于了圈定赵景行以外的三人名单。当孙元起拿到名单时,便觉得名字有此怪异,起先还以为自己看错了,急忙用手揉了揉眼睛。待确定自己没看错后,顿时以手扶额,呻吟道:

哦,买糕的!请您告诉我这些都是巧合吧!(未完待续。

一一九、同学少年多不贱

�1�7前面几轮考试、筛选,都是请罗振玉、张元济两位副校长帮忙主持的,孙元起因为安顿各国络绎到来的留学生,很少参与其中。今天这是第一次接触名单。

“蒋志清。”

这是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孙元起表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所以反应倒也平平。

“程潜。”

这是名单上的第二个人。优优惚惚中,孙元起貌似以前听过这个名字,是电影《开国大典》里面出现过?还是《渡江战役》里面有?名字虽然不像孙中山、袁世凯一样如雷贯耳,可是能让自己听说过的,那都是民国时期不得了的大人物!

“阎锡山!“

这是名单上的第三个人。孙元起看到这个名字时,已经惊呆了:这个人不是后来的山西王么?不对,不对!这绝对是个巧合。学校从来没在山西招生过,那个老西儿怎么会出现在自己学校呢?呵呵,所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一定是自己想多了!

把名单放在桌边,想利用编译教材冷静一会儿。还没写几个字,忽然又想到:万一就是历史上的那个阎老西,自己不是硬生生地改变了历史么?!

又连忙拿过名单仔细端详,似乎这“阎锡山“三个字和后世的阎老西都是一样的。是巧合呢?还是就同一个人?

实践出真知。一念既生,连忙让人把赵景行和名单上的三人请到校长室里,希望就此发现一些端倪。

半个时辰之后,四个小伙子陆续来到办公室。学生们虽然大致猜到可能是留学日本的事儿,可校长找自己要说些什么却揣摩不透,只能坐在椅子上,心中暗暗思量。

见人都到了,孙元起站起身给他们沏上热茶,同时暗暗审视这四个学生。赵景行平日看得多了,这母只是陪绑,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