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第1/4页)

哑的嗓子也没发出什么声音,只好勉强用手指了指嘴。

老赵道:“老爷,您是要喝水吧?”

孙元起微微点子点头。

老赵急忙取来一大碗凉白开,服侍孙元起喝完。这才说道:“老爷,刚刚老太爷府上来人,让你醒酒之后,过府一叙。”

叔祖父这么着急找自己,又有什么急事?孙元起不敢怠慢,用井水洗了脸,又吃了几牙冰镇西瓜,才觉得意识稍微清醒。便急忙坐回骄子里,被一路抬到廉子胡同。

门房早已得了老大人的指示,见孙元起,赶紧把他到书房领。可是孙元起手脚还是软的,这几步路走得是左摇右晃。门房只好半扶半拖,把孙元起送到书房门口,这才退了下去。

走进书房里,就看见老大人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孙元起急忙上前磕头请安,老大人不知是看书太入神,还是故意假装看不见,半晌不做声。对于这个叔祖父,孙元起那是敬畏有加。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整个大清,能让孙元起心甘情愿磕头的,也只有他。见他不做声,孙元起也不敢自己起来。

足足过了有半盏热茶的工夫,老大人才放下书卷,板着脸问道:“听说,你今天中午和同僚喝酒去啦?”

“是。”孙元起恭敬地答道。

“听说你还写诗啦?”

“……“……老大人是顺风耳、千里眼还是叶的?怎么自己干啥,都逃不过他老人家的掌握呢!当下只有老实回答道:“是。”

“哟,百熙,你是长本事啦?还是《水浒传》看多啦?什么时候学会写反诗的?”老大人虽然语气和善,可任谁都能感受到他的怒气。

“侄孙那是酒后乱语……“……

老大人冷笑道:“只怕别人以为你是酒后吐真言!“

孙元起怕老大人肝火太旺,他老人家年龄那么大,万一有个)闪失,那就百死莫赎了。当下也不辩解,只是低头认错:“侄孙错了!“

“愚蠢!荒唐!幼稚!“老大人说到这里,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震得桌上毛笔、水注都跳起来,“老夫昨天叮嘱与你的?如何一夜之间便全忘了?那些老翰林,一辈子钻在书堆里出不来,你和他计较什么?不嫌自损身价么?……“……

老大人暴风骤雨般地i斥了孙元起半个小时,才平息了胸中的怒气,最后说道:“《论语》中说,“不贰过”百熙你要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能再任性使气、胡言乱语,记住了么?”

“侄孙记住了!“

本来以为老大人到此为止,自己可以起身了。

要知道跪了这么长时间,腿早就胀痛得厉害。

老大人又道:“既然和同僚闹翻了,你在翰林院也不便久呆。这样吧,等过完年看看有没有差事,把你外放出去历练几年,顺便长点见识。”

“啊?”孙元起顿时惊讶出声:外放出去历练几年?那学校怎么办!

老大人似乎猜出孙元起的心思,道:“怎么,放不下你那所学校?上些年,你出国动辄半年、一年,学校不也没事么?如今你在国内,如何反而放不下了呢!再说,难道你打算一辈子就守着这学校?百年之后,万一你物故了,是不是学校就停了?”

“……“……

“吾意已决,你回去之后就开始准备吧!“老夫人斩钉截铁地说道。

事到如今,孙元起只好屈从,不情不愿说道:“哦。”

“那你起来吧,别跪着子。”老大人这才赦免孙羌起的跪刑。

结果孙元起在地上折腾半天,还没有爬起来。老大人隔着书桌,看孙元起没有做回椅子,便问:“怎么啦?还有什么事?”

孙元起无奈地答道:“腿跪麻了,一时间站不起来…“……(未完待续。

一二四、回首向来萧瑟处

�1�7时值九月中旬,北京已是仲秋时节,中午时分阳光还有些热烈,早晚间却清凉宜人,最适合散步。

从老大人府上出来,孙元起的酒已经醒了七八分,见月上柳梢,十二三的月亮照得地上雪白,便对老赵、老郑他们说道:“今晚月色正好,我想随意走走。你们有事的话,就先回去吧!“

老赵笑道:“老爷说的是什么话,俺们能有啥事?”

老郑也说:“老爷你自随意,我们在后面跟着,也好有个)照应。”

孙元起也不强求,循着路朝后海方向走去。穿过几道僻静的小胡同,便看见月下波光粼粼的后海。因为已经晚上**点钟,普通人家明天还要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