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1/4页)

人所办,恐怕依然寸步难行。…”

听了这番话,孙元起脸色凝重起来:这好比是后世的标准化组织,你的产品再好、体系再完整,只要在组织内没有话语权、和组织的规章制度有冲突,不须手段,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你打落凡尘!

“原先,学务处有三个管学大臣:张锋秋,荣华卿,再加上老夫。如今张锋秋已调任户部尚书,老夫也垂垂老矣,以后成立学部,尚书定然是荣华卿。”。老大人口中的荣华卿,就是现在孙元起的顶头上司荣庆,“荣华卿旧学出身,对于新学知之甚少,等他执掌学部,必然要绮借他人之力来设置机构和起草章程。

前年奏准的各级学堂章程,便主要是你拟写的。只要你和荣华卿多多沟通,他肯定还会借重于你。到那时候,学部究竟应该如何,还不是看你和荣华摔两人所言?”。

虽然孙元起对那荣庆不感冒,不过形势比人强,少不得多上门拜访几次,送些稀奇的礼物。在1905年12月6日,根据政务处大臣与管学大臣商量结果,老佛爷批准设立学部。以荣庆为尚书,熙烘为左侍郎,而刚出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的孙元起为“署右侍郎…。”也就是临时代理的意思。

经过调整,学部排在吏部之后、礼部之前,成为显赫一时的衙门。学部开设之初,几乎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是孙元起、罗振玉、张羌济、严复等经世大学老师起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大学气息,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完待续。

一三一、吹绿东风又一年

�1�7侍郎,是唐代以后中央六部的副长官。到了明朝,六部在北京有一套衙门,在南京还有一套班子。这样一来,每个部就有两个尚书:就这还嫌不过瘾,觉得无法满足天下读书人的野望,又把侍郎一劈为二,分成左侍郎和右侍郎。

到了清朝,倒是只有一个机构,不过和却要满汉分班,有一个汉尚书,一定就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和大明相井,人员丝毫没有减少,差不多是换汤不换药。

如今是清末,类似于商部、巡警部、学部这些刚成立的衙门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手,事务又相对单一,部里就只有一位尚书、两个侍郎。按照惯例,满人是左侍郎,汉人是右侍郎。即便以后有替换,也必须要保证这三人中有一位是满人。

侍郎是从二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党组成员、常务副部长,与从一品的尚书同为部中长官。孙元起原先不过是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任职才半年,自然不好直接转任从二品,于是在前面加了“署理“二字。所谓署理,就是官员出缺或离任时,暂时由其他官员代理该职务。

尽管清代“署理“半数左右在新官到任之后,会退回原职或改任他职。不过就目前来看,凭着编写过《学校学制初拟》、《钦定学堂章程》的业绩,大清还没有谁敢自夸比孙元起更熟悉新式学堂的业务。故而在学部里,大家普遍认为孙元起在未来的一两年间必然转正,脱了“署理“的帽子。

二三十岁出任尚书、侍郎要职,如果是满清宗室成员,大家自然不会觉得惊讶。比如前文提到的载振,和孙元起一样年龄,都算是光绪二年(1876)出生,人家在二十九年(1903)就出任了商部尚书。但如果是汉人,尤其在和平年间的京城,不到三十岁就成为侍郎的就少之又少了。加上左侍郎熙唉一直病歪歪的,没准哪天就追随先帝去了,部里的人对孙元起无一不是恭敬有加。

孙元起对于署理学部右侍郎,并不是很在意,只觉得这个职务对自己推广现代教育体制比较有用,便没有推辞。

到任之后,迅速把学部的内容分成三块:

与教育关系不大的,比如办公、人事、案犊、机要、财务、校舍等管理部门,直接甩给部中原有的官员。那些官员看把这此油水大、猫腻多的科目都交给自己来帮,都是喜不自禁,对孙元起更是吹捧有加。

与教育关系甚大的,比如把全国的教育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四大类,交到张元济、罗振玉、王国维等手中,让他们和学校的老师学生一块儿参与撰写机构设置方案和管理规章。

与教育关系最大的,比如教材审定、课程设计、游学事务、科技奖励等,孙元起决定亲力亲为。在学部包括荣庆、熙谈在内的其他官员看来,这些工作头绪纷繁、枯燥无味、没有油水、劳而无功,自己是绝不愿意去做的。如今孙元起抢着去做,大家少不得又多称赞孙大人几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