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1/4页)

几个学生连连点头。那位俊秀的学生好奇地问道:“你讲得真好,比我们的日本教习三泽先生都好你是——?”

孙元起眼睛一眨,开始编瞎话:“我们几个是准备来考你们学堂的。”

“是啊,我们是来考——你们学堂的。”杨度在一旁插话道。不过他话里的意思,孙元起、刘师培都明白:考者,考察、检查也。

两湖总师范学堂因为资金投入大、教学水平高,在华中一带影响甚大,确实有不少外地人来报考,所以学生们没有生疑。桌上有人说道:“你对物理那么精通,干嘛还来考我们学堂?直接去北京考经世大学得了那学校是我们提学使孙大人办的,据说科学水平最高,连西洋人都来学习呢”…;

听他这么说,孙元起有些得意和自豪:看,湖北的学生都知道北京有所经世大学

其他人应和道:“是啊是啊,与其考我们学堂,以后出去做老师;还不如直接到我们学堂做物理老师,肯定比那个日本教习强百倍”

杨度在一旁促狭地说道:“他呀,本来就是一个物理老师,谁也不知为啥,他偏要跑来湖北,还要考——你们学校我们俩是陪绑的,只好也跟了来。”

二三十岁、精通物理、原先是物理老师、说北京官话、刚来湖北。个人信息加上杨度这话,有心人一推敲,肯定会往孙元起身上想。为了避免嫌疑,孙元起立马岔开话题:“对了,你们怎么不去考经世大学?”

几人面色都有些尴尬:“经世大学招生少,题目又难,我们考不上……”

孙元起暗暗点头:确实,经世大学从建校之初,学生数量就讲究少而精、宁缺毋滥,大系每届不超过十五人,小的才五六人。全校二十多个系,现今每年只招收一百多人。这百十号人中,自己的附属学校就要占十之一二,江浙、京津地区更是大户,余下部分均摊到其他省份里,估计一年也就六七个名额。只有最顶尖的人,才能考上。

那位俊秀的青年这时说道:“尽管上不了经世大学,但我们湖北学子终究是有福的。传言说,孙大人此次来湖北担任提学使,主要就是为创办一所可以媲美经世大学的学堂。如果传言属实,那么一两年内学堂就应该能招生。要知道,当年经世大学从筹建到招生,也只花了孙大人半年多时间我们如今得好好学习,等到了那时候,便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孙元起以手扶额:这都是哪个路边社的消息啊?来源是半岛电视台吧?不少字

“说了半天话,在下李仲揆还没有请教仁兄的高姓大名呢?”那个俊秀的学生起身朝孙元起拱了拱手。

孙元起连忙逊让。还没想好编什么名字,边上刘师培道:“你不是都知道他姓啥了?对,他就姓任,叫任君意。”

算你狠,刚才瞎编的名字,现在直接套到我身上了孙元起腹诽道。

“任兄,”李仲揆恭敬地说道,“我们几个才疏学浅,对于这个物理、化学、博物都不是很懂,可孙学使创办的学校最重视这几门。如果任兄最近一直在武昌的话,我想趋前请教如果您没有落脚之处,敝人倒可以帮忙,束脩什么的也好说……”

。,

一四一、莫言兴废是循环

�1�7听了李仲搔的话,剩下凡人也都起身相请。(请 记住。。)�1�7

此时孙元起反而有此踌躇,自然不好告诉他们自己住在水陆街,这样就露馅了。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是提学使,他们还敢向自己问学么?即便敢问学,谁又能保证这种单纯的知识授受不会变味?可是拒绝这些学生的诚恳要求也不妥,毕竟他们是一片赤忱舟学之心,何况自己来湖北就是兴办教育的。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想了一下,这才说道:“我初到武昌,居无定所,平日除了读书备考之外,可能还要四下逛逛,饱览武昌三镇的美景。你们这一说,我倒有些不回答。不过,你们平日都是在这里吃饭么?”。

“是的。”。学生们一齐点头。

孙元起道:“这就好。最近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武昌,每隔五六天、七八天不等,中午的时候我会到这里来一趟,你们物理、化学、数学有什么不懂的,我都可以讲解。

学生们齐声道谢,见孙元起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赶紧起身告辞。

见几位学生走远,杨度笑道:“百熙刚来不到半月,就开始广收学生啦?估计照这样下去,三年以后,鄂省半数以上都得是你学生。人家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倒好,为官一任,收徒一方。你这要多担任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