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正如今年年初i杂志一位评论员所说,‘约翰逊博士的每一篇论文,都像一座灯塔,给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迷茫中的化学、物理学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提到他,我们必然会首先他在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的贡献,因为这些已经得到科学届的充分肯定,写进我们的教材,并切实地改变了大家对于物质的认知。这也正是他获得本次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

“作为现今国际少有的百科全式的大科学家,约翰逊博士在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建树。在粒子方面,他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教授等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中子、光子、正电子,是继电子之后最重大的发现。在元素方面,耶鲁大学元素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发现了氡、镥、镤等新元素,并利用他设计出粒子加速器,应用它提出核反应这种全新的反应模式,发现了遗失已久的锝元素。甚至他还独自提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反物质、超导性、宇宙大爆炸等诸多理论,极大丰富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当然,约翰逊博士的贡献不仅仅如此。新式灯、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味精、无线广播,以及目前正在研制的电子计算机……他在改变我们观念的同时,也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有人称他是‘继牛顿爵士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评价。;

“尽管约翰逊博士的成绩已经如此丰硕,但他从未停止思考的脚步。前不久,有报纸称他正在研究太阳,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研究方向啊!据我提前获得的消息,约翰逊博士今天演讲的内容,正是和太阳有关。这也是他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除了涉及元素、原子结构,还包括之前轰动一时的反物质、大爆炸宇宙理论。相信他的演讲,一定会让大家觉得不虚此行。

“现在,让我们有请尊敬的约翰逊博士登台演讲!”

孙元起在潮水般的掌声中慢步登了讲台,鞠躬之后说道:“首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演讲,也谢谢刚才那位先生的赞誉,他的褒扬之词让我诚惶诚恐。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牛顿爵士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这句话也道出了我此际的心声。”话说孙元起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那为啥牛顿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呢?由此可见,牛顿同志确实是位穿越众。

然后,孙元起开始步入正题:“人类居住的地球、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闪烁的星斗、若隐若现的银河、美丽的彗星,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尽管其外表形形色色、变化无穷,但其内部是统一的,一切物质都含有相同的一些最简单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元素。

“我们现在已知的元素不到百种,即便以后有所发现,也很难超过一百二十种。但元素之间可以有极其复杂的结合方式,自然界中如此生动的多样性,实质就是元素之间不同结合的体现。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正像英文的26个字母,既可以组成莎士比亚的不朽剧本,也可以孕育出拜伦和雪莱的优秀诗篇;乐谱的7个音符,既可以谱出巴赫和贝多芬的动人乐曲,也可以表现为质朴的乡村民谣。”

“任何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想元素也不例外。那么元素从哪里来?如何变成现在这么多种类?以后又会不会消亡?这些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向大家演讲的内容。”

一五八、鹧鸪飞处又斜阳

“我们周围一切的一切,脚下的泥土、手中的食物、呼吸的空气、连同我们自己,追根究底,都是来自这浩瀚宇宙和无数颗星星的贡献。世界是如此复杂,却又如此简单!”两个半小时之后,孙元起用这段话结束了自己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这时候,台下却是寂静一片,每个人都在用力消化刚才听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信息熵实在太大,让他们思维有限停滞,在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判定真伪,只能被动地接纳:原来,在宇宙大爆炸的几分钟内,合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前两种元素氢和氦。在随后的星际演化过程中,通过热核聚变燃烧反应和中子俘获核反应等作用,又陆续造就了氢、氦以后直到原子序数为92的铀的所有重元素。至于未来,要么整个宇宙的重元素丰度不断提高,元素将永恒地生存下去;要么原子核将分解为组成它们的微粒,所有以前由核合成造就的元素被破坏殆尽,元素就此寿终正寝……

不像以前,孙元起在提出奇思妙想的同时,还会给出相应的验证方案。这次只有一个天方夜谭的猜想,包括猜想太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