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人浩浩荡荡地杀进学校,找好地方,也不管他人观感,便摆开阵势,吃喝玩乐。如果只是吃吃喝喝”我们也就忍了,关键他们还攀折花草、喧哗打闹、乱扔垃圾、随处便溺…………简直无恶不作!…”

一向好脾气的罗振玉说到这里也有此咬牙切齿,还怕孙元起不信,举例说道:“就说今年春天发生的事儿吧。前年学校多招收几名日本留学生,日本公使和东京帝国大学为了表示感谢”不是特意赠送了一百五十林樱花么?”。

这事儿孙元起倒是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一百五十棵樱花树送来之后,便移栽在终文楼后的小路两侧。日本公使听闻终文楼的来历后,心血来潮,又另外送了一座鸟居立在小路上,鸟居的匾额上写着两个大字:樱道。孙元起这个南方人见了这两个字,怎么念怎么觉得别扭。是日本人恶趣味?还是自己心理太扭曲?最后还是请杨守敬题写“樱花小路”。替下那个匾额,才算去了心中的憋屈。

正因为这件事,孙元起对那些樱花印象特别深刻。罗振玉一提及,便早已记了起来。

见孙元头”罗振玉继续说道:“那些樱花经过一年的生长,今年终于全部开花。盛开时节,满树烂谩,如云似霞,春风一吹,落英缤纷,端是艳丽。结果那群破落户就寻了来,不仅带了酒菜,还特地去八大胡同请粉头来佐酒,扮什么诗酒风流。更有甚者,酒酣耳热,爬到树上,将技头樱花全部捋下,互相抛洒,以为笑乐。当时惺老正好也在赏花,见了这群恶少年”挥舞着拐杖就冲上去想教训教训他们。要不是保安看见,还不知会出多大的事儿呢!”。

孙元起也是大为光火:无论哪里,都少不了这些揽屎棍。东京有,北京有”连离京城几十里远的学校里面也有,真是阴魂不散!当下沉声问道:“这类人多么?”。

“幸好不多”估计也就百十来人。如果再多些,校园就永无安宁之日喽!”。罗振玉顿了顿,又说道,“不过今年秋天以来,这群人倒是很少来了。即便来,也比以并安稳许多。”。…;

“为什么呢?”。孙羌起奇道。

“深秋时节,学校后山有几处红叶很是可观。那群青皮不知怎么知道了,也过来附庸风雅,当然,也做了不少大煞风景的事儿。结果被你那几个弟弟看见,便找来几个有背景的同学,再加上学校保安,在学校外面拦住他们,狠狠教训了一回。自此以后,刨门就长了点儿记性”。罗振玉笑道,“说起来,学校还得感谢他们呢!”。

想起昨天孙多男、孙多益、孙多士、孙多烩几个看到自己畏畏缩缩的样子,孙元起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这群嘎小子,真还有些可爱之处!接着又问道:“那还有两类人呢?”。

“如果说第一种人最可恨,那么第二种人无疑就是最可爱的了。这些主要是外地的青少年学子,因为错过学期、或是家境贫寒、或没有考上我们学校,前来旁听借读:此外还有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学校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来学校问问题、做实验。这一类人尊师重教,学习非常刻苦,平时住在校外,除了吃饭时在食堂和本校学生抢饭外,对学校再无其他负面影响。”罗振玉对这此好学上进的晚辈也是很看重,“至于第三类人,主要是京中大小官吏,趁着休息日来学校或访友、或赏景、或借书。虽然只有几十人,但他们身份特殊,偶尔会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让我们进退两难。”

,恍如?”孙元起蹙眉问道。

,恍如?”罗振玉转过头看了看王国维,“这个问题,静安应该最有切肤之痛吧?你来说说?”

王国维点点头:“好,那我来说说。”

看得来他确实有不少郁闷需要倾诉:“我们学校图书馆从建立到现在,虽然只有数年时间,但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版本之富、质量之高,却都堪称全国之最。尤其是众所周知的殷商甲骨和敦煌遗书两大特色馆藏,更是独一无二!”

孙元起明白王国维话里“众所周知”的含义,因为图书馆中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特色馆藏,比如《永乐大典》残本、《四库全书》底本,放在全国来说也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出于欣赏、治学、猎奇等目的,京中大小官员经常在休沐之日,到图书馆借阅。如果单纯是借阅,我们自然无话可说,毕竟这是先人遗留的瑰宝,不能成为私家之秘。可他们一看甲骨有十多万片、敦煌写本有四五万卷,就会私心大动,或明或暗向我们示意,想索取一点作为纪念。在他们看来反正你们甲骨、写本那么多,少一点能有多大干系?”王国维边说边摇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