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 (第1/4页)

切慰问。

“著赏陀罗经被,

——遗体覆盖党旗。

“派郡王衔贝勒载涛带领侍卫十员即日前往奠醊,并赐祭一坛,

——中央办公厅主任主持葬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追悼大会。

“加恩予赐谥文襄,赠太保,

——赠予政治家、军事家荣誉称号,追赠为国家名誉副主席。

“照大学士例赐卹,入祀贤良祠,

——葬礼按照副国级办理,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赏银三千两,治丧由广储司给发,

——丧葬费用有国库支付。

“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撤销生前一切处分。

杨度在这里又重点说了一下,清代为了减少官员犯错,便在荣辱观上用功夫,做得好有嘉奖,做得不好有处分。官员每次正式上奏,都要罗里吧嗦地把自己以前获得多少次嘉奖、遭受什么处分全部罗列出来。所谓“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就是官员去世之后,朝廷为了尊重死者、表示哀悼,撤销以前犯错记录,留下的都是嘉奖。以后写传记碑文,也好看许多。

“应得卹典,该衙门察例具奏。

——各项丧礼程序和丧葬补助,依照标准发放。

“灵柩回籍时,沿途地方妥为照料。

——在家乡建立纪念馆。

“伊子礼部郎中张权著以四品京堂候补,邮传部学习员外郎张仁侃以郎中补用。伊孙选拔贡生张厚璟著赏主事补用,用示笃念荩臣至意。”

——儿子张仁权、张仁侃,孙子张厚璟,行政级别分别上调一档,重点使用。

听了杨度的剖析,孙元起才明白新华社的讣告,原来和清代上谕是一脉相承的。从上谕中提到的各种待遇来看,张之洞可谓享尽哀荣。所以孙元起听罢,咂了咂嘴:“香帅九泉有知,应该再无遗憾了。”

杨度摇摇头,用指甲在“加恩予赐谥文襄”七字的边上用力地画了一道竖线:“恐怕这是香帅最遗憾的事情!”

孙元起有些不解:“为什么?按照你刚才的说法,香帅出身翰林,又官至大学士,谥号第一个字必定是‘文’字;‘襄’字是甲胄有劳,表明香帅有军事才能。文武双全,不是挺好的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左宗棠左公的谥号也是文襄吧?”

杨度又开始摇他的纸扇:“不错,左公谥号确实是文襄,文襄这个谥号也是挺好的。大清谥法中,首字为‘文’,则次字以‘正’、‘忠’、‘襄’、‘成’四个为翘楚。而这四个里又以‘文正’为最好,自宋代以来,每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内阁拟谥号时,唯独不敢拟这个,每次都是出自皇帝特旨。

“大清建国近三百年,得到‘文正’谥号的只有7人,他们除了品学德业无愧完人之外,或是理学名臣,如汤斌、曾国藩;或是帝王之师,如杜受田、李鸿藻。现在看来,如果大清有第八位文正公的话,恐怕非你家寿州中堂莫属。”

孙元起心道:我宁愿老大人长命百岁,活到辛亥革命后,也不愿他老人家近几年身故,去获得“文正”谥号。

当然,老大人估计更愿意在清朝覆灭前离世,何况还有“文正”这个美谥呢?

杨度接着说道:“接下来要数‘文忠’,也是极好的美谥,宋代富弼、欧阳修、苏轼等都是这个谥号。国朝到现在,谥号文忠的比文正略多,也不过才10人,包括林则徐、胡林翼、李鸿章等一代名臣。至于文襄,尽管难得,却比前两者多一些,至少有十三人,多半是旗人获得。汉臣之中,前有于敏中,后有左宗棠,现在还要加上香帅。…;

“虽然都是谥号‘文襄’,香帅又与左公不同。左公荡平发匪回乱,收复新疆,可谓甲胄有劳、辟地有德,得一‘襄’字最为允当。而且左公科场不利,不仅没有入翰林,连进士也没中过。他以举人官至大学士,在国朝汉臣中可谓空前绝后,能得一‘文’字,已经属于殊荣。所以‘文襄’对于左公的褒赏。

“而香帅他虽然在两广总督任上,有抗击法兰西之胜,但最终确实朝廷乘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条约》,法兰西不胜而胜。如此一来,怎么能用‘襄’字呢?所以文襄虽好,却非香帅所欲。

“香帅平生推崇两位古人,在诗词、书法、旷达等方面推崇苏轼,所以他作诗、写字、举动都有东坡的影子;在政事方面则师法张居正,他称赞张居正的相业,无论到哪里必然随身携带《张太岳集》。非常巧合的是,苏轼和张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