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 (第1/4页)

少年追念往昔,不过徒生悔恨罢了!”

杨度满脸景仰地说道:“中堂大人年少时便弃笔从戎,纵横华北、东北、朝鲜,刀头上舔血,马背上取功名,现在回想起来,令无数人为之神往!现在些许小病,不过是些暗伤原是不妨事的,只是现在天气有些不好,难免碍手碍脚。一旦秋风劲、胡马肥中堂大人横刀立马,只怕城里那些少年人也赶不上!”

袁世凯呵呵干笑几声:“那就蒙你吉言了!只是老夫不知皙子此次前来,有何赐教?”

杨度从袖中掏出一个信封,放在桌上推了过去:“家师闻听中堂大人这里藏着不少上好的高丽参,便命在下过来讨取一二,留待他日续命之用。*。不知中堂大人能否割爱?”

袁世凯上下打量了杨度一番,慢慢说道:“高丽参老夫确实有一些,只是用来给自己续命尚且不够,怎么能分润给别人?”

杨度笑道:“中堂大人不必担心,家师知道现在您或许还有顾虑所以不着急取货,只是预付部分定金。等中堂大人他日身体康复,高丽参还要结余的话,只要不忘了故人便好。”…;

“那行吧。”袁世凯终于点头应允。

杨度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袁世凯真的钓到大红鲤鱼,准备与自己一起大快朵颐。见他答应,便不再过多叨扰当下起身告辞。袁世凯也没有强留,在送出厅门的时候突然问道:“数年前,老夫在学部荣尚书府上时,曾与百熙有一面之缘。当时老夫问他君主立宪在我大清能否行得通,他告诉我六年以后自会分晓。如今已经过去四年,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坚持当年的看法?”

杨度躬身抱拳:“来之前,百熙也跟在下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明年底、后年初必然水落石出,还请中堂大人到时候验取。”

等杨度走远,从厅堂后面走出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非常年青,只有二十岁出头,伸手把桌子上的信封拿过来,打开一看顿时惊讶出声:“哇,五万美金,还是花旗银行的本票!这要是买高丽参,得买多大一堆啊!”

旁边那位显然是哥哥,到底见识多一些,闻言嗤笑道:“克文,你不会真以为人家是来买高丽参的吧?五万美金,换成白银有小十万两,这么多银子在北京什么样高丽参买不到?何至于千里迢迢跑来彰德?人家这不是买高丽参,而是来买层官皮!”

说罢,他有些自得、又有些疑惑地望向袁世凯:“父亲,王运都七老八十了,怎么还想往官道上挤?也不怕折本?”

在北京官场上,袁世凯一度被称为桓温,而袁克定则被称为桓玄。桓温、桓玄父子都在东晋搞过谋权篡位的把戏,由此可知袁氏父子是什么货色。

袁世凯哈哈大笑:“克定,你也不要笑话克文,你们兄弟都是半桶水。”等坐回太师椅上,才给两个儿子解释道:“杨度是谁的幕僚,自然给谁跑腿办事。我说湘绮老人,不过是个由头,至于具体指谁,他知、我知,何必说透呢?”

袁克定有些疑惑:“学部左侍郎孙元起?虽说他的靠山张南皮、孙寿州先后病逝,不过他在海内外享有盛名,也没有得罪什么人,学部本身也是清水衙门,谁没事为难他呀?他为什么突然想要投靠父亲?”

袁克文终于逮着机会呛袁克定一回:“为什么因为朝廷离不开父亲,父亲很快就要回到军机处,所以他便提前来巴结呗!”

“你懂什么?”袁克定瞪了弟弟一眼:“我的意思是说,首先,孙元起不用巴结谁他在学界鼎鼎大名,本身就是朝廷的一块招牌,没有人愿意动他,因为动他没什么好处反而会惹得一身骚。

“其次,即便他要巴结,尽可以巴结载沣、奕、世续、那桐等人,何苦来烧父亲这口冷灶?虽说父亲起复是迟早的事儿,可谁知道是半年一年,还是三年五年?

“第三,就算他来巴结父亲何必下那么大血本?要知道其他人来接纳父亲,通常不过孝敬三五千两,上万两就是大手笔。他一下子就送了五万美金过来,这是所谋者大啊!”

袁世凯微微点头表示嘉许“克定所言不错。看起来,这个孙元起倒是妙人,哪天回北京,一定要和他好好聊聊。”

虽然袁世凯觉得五万美金有些烫手,不过还是照单全收了。貌似自古到今大英雄都是收大钱不手软的主儿,包括童萌会领导人孙中

据说他在南洋宣传革命时,和当地华侨首领约定为了保密,以后再需要筹款就直接发代码过来:a表示一万元,b两万元,c三万元,d四万元,e五万元。结果以后大炮每次发电报过来,不是d就是e,就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