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 (第1/4页)

不嵴饷慈衔�!�

孙元起摇了摇头:“别的不说,谁不知道我素来不搀和政治?而且前不久预备立宪公会的张謇、郑孝胥、汤笀潜等人还打算取我而代之呢,我怎么能代表得了他们?”…;

杨度重新在椅子上坐好身体:“如今天下,人人说参政、个个谈立宪议论四起,沸反盈天,朝廷早已苦不堪言。正因为你不搀和政治,所以才选你出来做尚书,好落个清静。

“至于预备立宪公会,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要取代你,那是你的靠山倒了,所以他们想群雄逐鹿,让高材疾足者先得;如今你就是靠山他们哪敢再闹腾?不用着急,听说你当上尚书,保证他们立马北上,亲自过来拜见!”

孙元起自嘲道:“他们居然这么看得起我这个清水衙门的头儿,难得!难得!”

杨度笑道:“百熙,你过谦了!虽说学部是清水衙门可它在一院十二部中位置并不低,仅次于外务、吏、民政、度支、礼等五部,排第六位,比陆军、海军两部还高一些呢!”

孙元起撇撇嘴:“照你这么说,邮传部在十二部中还排倒数第二呢!我想跟盛杏荪(盛宣怀)互换,你说两人谁会不愿意?”

杨度哈哈大笑几声:“话是这么说,等百熙你到了盛杏荪的年龄,再看看谁不愿意换?而且瞧邮传部不停换人的架势,没准儿过几天真就轮到你了!”

邮传部是清末政府中的一朵奇葩,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设立,到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清王朝正式谢幕,总共五年多的时间里,居然换了13任领导。其中任期时间最长的是陈璧,一年零八个月;最短暂的是吴郁生,仅半个月。平均每人不到半年,远超cpu更新换代速度。

孙元起赶紧摆摆手:“那还是算了!我做学部尚书,都已经黔驴技穷了。邮传部尽是些狗屁倒灶的事儿,就不是人呆的地方,我看还是继续麻烦盛杏荪吧!”

杨度却道:“放心,即便你去邮传部,那群老家伙也不敢对你太过分的。乡间有句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何况百熙你还是黑头公呢?如今部院大臣中,除了海军部大臣洵贝勒(载洵),就数你最年轻。不出意外的话,你还可以在官场历练三十年。三十年是什么概念?完全可以等到那群老棺材瓤子全部驾鹤西去,然后再一百八十个样地折腾他们儿孙。你说他们该不该敬你三分?”

三十年?真实历史中,三十年后小日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全国应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了·谁有闲心折腾自己人玩?

孙元起写完谢恩折子,刚准备搬回城中寓所,就遭遇到一大批不速之客的围堵。

这批不速之客足足有数百人,全是学生模样·浩浩荡荡地杀进了经世大学。一进校园,就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掏出纸旗、布幌,上面写着:

“誓死请愿,立宪救国!”

“早颁宪法,速开国会!”

“爱国有理,请愿无罪!”

“天津学界同志会泣血叩请释放温世霖君!”

本来这些人打算绕经世大学一圈,鼓动师生共同参与游行请愿·谁知道因为情况不明,差点闹了大笑话:

第一,经世大学远比同时代的学校要大!而且山路崎岖,形状也不是圆形,真要绕一圈,至少得三四个小时。那群热血青年等到了后山的东、西校区分叉口,看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建筑,才发现自己有多失策·犹豫半天,只好半路折返。…;

第二,经世大学师生在孙元起的熏陶下·都变成了典型的温和派,讲究学术爱国、教育兴国、实业救国,对于游行、请愿向来不热衷。更何况前不久刚玩过一次呢?于是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亲爱的同学,来吧!跟我们一起,为推动祖国早颁宪法、速开国会而努力!”某人拉住了一位行色匆匆的经世大学学生。

“呃,你看,我正赶着去丽泽楼上特斯拉教授的课,去晚了就没座啦!”

“同学们,我们敬爱的温世霖会长,为了早颁宪法、速开国会·怀着满腔热血,组织我们向直隶总督请愿。谁知陈庸庵不仅不接受我们的请愿,还秘密逮捕温君,以扰乱地方罪遣戍新疆。难道我们爱国有罪吗?难道我们请愿是扰乱地方吗?”某人慷慨激昂地演讲道。

“同学,你倒是说句话呀!”某人有些愤怒。

“嗯,你们确信没找错地方?我们这里是经世大学·京城离这儿还有四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