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好吧。”冯自由勉强答应了这一条,“那孙先生你还有什么条件?”

孙元起一时半会也想不到别的什么条件,突然瞥见边上坐着的刘明昭,心中一动,指着他说道:“第三条,就是我和这位小兄弟一见如故,想留下他做我警卫队的队长。”

杨度、杨永泰面面相觑。

冯自由也有些惊疑不定:“留他?”

刘明昭更是失去了镇静:“让我做警卫队队长?”

也不怪众人生疑。刘明昭现在不过十九岁,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之前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后,他才加入学生军,截止到现在,军龄不超过三个月。孙元起却要为他牺牲宝贵的一个额外要求,还说任命他为队长(类似于连长)。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孙元起却一本正经,满脸严肃,丝毫不像开玩笑。冯自由重新打量了自己的这个保镖,想看看他到底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良久才说道:“先生留下伯承贤弟,在下并无异议。只是伯承贤弟能不能留下来,还要看他本人的意思。”…;

刘明昭思考片刻答道:“承蒙孙先生青眼,伯承恭敬不如从命。但伯承不愿呆在警卫队,情愿在前军担任一名排官,哪怕棚官也行,与四川各处保路同志军联络,避免刀兵相加,尽早光复四川!”

孙元起知道“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的道理,也读过揠苗助长、伤仲永的故事,明白将帅没有速成班,稍作沉吟便同意了刘明昭的想法。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何况这火根本就没刻意用纸去包呢?赵景行光复西安、阎锡山光复太原的消息很快四散传开,而最新得到消息的人自然是密探遍天下的袁世凯。

此时袁世凯正在湖北前线督战,北洋军与革命军隔间对峙,炮声日日不息。武汉沿江一线战火正炽,硝烟密布。当然,袁世凯并没有用全力,要是他使出十二分力气的话,早已收复湖北全境了。但他却不着急,他一边和革命军乒乒乓乓打枪放炮,一边派人私下里和革命党人密切接触,究竟是打是和,完全取决于北京形势的需要。

11月5日晚饭后,袁世凯按照惯例来到指挥部,和冯国璋、段祺瑞、倪嗣冲等亲信检讨本日作战得失,安排明天作战计划,顺便交流一下感情。说说讲讲到了三更天,众人正准备各自散去,电报房送来了一封急电。袁世凯看完之后没有像以前一样给众人传阅,而是顺手掩了起来,半天才慢慢说道:“诸位,明天作战计划取消!”

倪嗣冲肚里最搁不住话,马上出声问道:“大帅,发生了什么事?”

袁世凯却悠悠地说道:“以前我认为,天下翰林真正能通的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张佩纶)、徐菊人(徐世昌)、杨莲府(杨士骧),算三个全人,张季直(张謇)算半个。现在看来,我还漏算了一个!”(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二七〇、运筹帷幄荷时来

要是孙元起当时也在现场的话,估计一定会惊讶地问:“袁大人,你也看过《笑傲江湖》?”

因为孙元起清楚记得《笑傲江湖》里,任我行曾在少林寺中强敌环伺之时,牛逼哄哄地说过:“老夫于当世高人之中,心中佩服的没有几个,数来数去只有三个半。还有三个半,是老夫不佩服的。”然后豪情万丈指点天下英雄,好比曹孟德与大耳儿青梅煮酒一般,把各人的品行阴私都划拉个遍,何其快哉!

孙元起当年读到这里时,看任我行恣意评说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少林寺方丈方证大师、华山派剑宗风清扬风老先生、武当派掌门冲虚道长以及嵩山派掌门左冷禅,但觉血脉贲张,把金庸老儿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万万没想到这“三个半”之说却来自于任我行式枭雄——袁世凯。

自从袁世凯说出这句话后,天下效颦者极多,比如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三个半参谋长”等。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未能免俗,曾说过:“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尤为深远。”至于金庸笔下的任我行,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巧加利用罢了。

当然,在场的段祺瑞等人却没有雅兴去考证袁世凯所说的“三个半”根源在哪里,只是顺着话头问道:“不知大帅漏算的是哪位?”

袁世凯道:“孙百熙!”

“他?就是那个朝廷派去四川平乱的教书先生?”倪嗣冲再次跳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