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 (第1/4页)

军,南面是黎元洪的湖北军政府,东面是程德全的江苏军政府、朱家宝的安徽军政府,简直是众敌环伺。如果袁世凯和他们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贸然引军北上。河南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兵凶战危,谁知击败燕晋联军要多长时间?…;

第二条路是留下北洋军在河南威慑四方。袁世凯携带部分亲信绕道山东,由津浦线入京。优缺点一目了然,河南倒是稳定了,袁世凯却陷入险境,一旦清廷反悔,他就是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杨士琦一愣,迅速答道:“袁大人不日即可击溃燕晋联军,由卢汉线北上进京。”

“不知杏翁所说的‘不日’是多久,是三五日?还是十天半个月?”杨度哂笑道,“何况燕晋联军的副司令还是程虎臣,我家大人怎么忍心看到袁大人和他苦刀兵相向呢?”

杨士琦道:“尽管程虎臣以前是孙大人的亲信,奈何如今已经从贼,少不得要大义灭亲!”

杨度只是笑笑,换了个话题:“俗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今国内形势如此,四川北面有崎岖蜀道和陕西军政府,顺江而下则是黎元洪的革命军,我们大人又怎么能冒险出川呢?不如你回去和袁大人说,任命我家大人为四川总督便好。”

杨士琦摇摇头:“孙大人好学深思、聪颖特达,为海内外学子所景仰,是学务大臣的不二人选。如果他不任此职,试问天下有谁能印�粘鋈危吭�笕说哪诟笾腥绻�挥兴锎笕苏飧鲅�翊蟪迹�秩绾文苋锰煜卵ё勇�饽兀俊�

孙元起见他们俩唇枪舌剑,一直没插上嘴,此时突然说道:“其实,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张菊生和蔡鹤琴都比我合适。”

杨士琦道:“张菊生已经被任命为学务副大臣,而蔡鹤琴则是革命党,不能用!”

杨度笑道:“既然非我家大人不可,那就内阁学务大臣兼四川总督好了。”

杨士琦愕然:“这恐怕不合规矩吧?”

“有什么不合规矩的?之前我家大人就是出任此职,你们不过是循规蹈矩罢了。”杨度得意地摇摇扇子,“再说,等我家大人平定四川,北洋军荡平湖广,自然会辞去四川总督回京履职的。”

杨士琦沉吟片刻,才慢慢说道:“要这样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孙大人要答应几个条件。”

孙元起、杨度齐声道:“杏翁请讲!”

杨士琦一边打量着两人的神色,一边说道:“孙大人、杨先生,你们想必也明白,朝廷起用我家大人出任湖广总督,不过是效法咸丰、同治年间以曾文正公平定洪杨之乱的故伎,并非诚心诚意。至于任命我家大人为内阁总理,更属于迫不得已。当年曾文正公之所以能够成就万世功名、寿终正寝,除了道德大醇无疵外,还在于孝钦皇太后的圣眷优容。如今摄政王、涛贝勒等人襟怀远远不及孝钦皇太后,我家大人的职位却略胜曾文正公,所以将来处境堪忧。

“其实我家大人一向支持立宪,希望能速开国会、实行宪政。至于说当年我家大人向荣禄告密、出卖先皇之事,不过是坊间谣传罢了。不仅如此,我家大人对于革命党也颇多关注,曾派人与孙逸仙、黄克强等人联络磋商。我家大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各方下注,而是出于爱国爱民的赤忱之心,极力寻找富国强兵、拯救危亡的良策。

“现在列强亡我之心不死,而我中华国已危、军已乱、民已穷、财已竭,一念及此,痛彻心腑。我家大人派在下前来,除了请孙大人出任内阁学务大臣一职外,还希望能和大人齐心携手,实行宪政也好,推行共和也好,总之早日实行和平一统。”…;

杨度笑眯眯地望着杨士琦:“那和平一统之后,谁当家作主呢?”

杨士琦端起茶碗微微啜了一口,并不答话,但隐含的意思却不言自明。

这关系到孙系势力的未来走向,杨度之前已经吃了挂落,现在真不敢随便拿主意,只是用眼牢牢盯着孙元起。

孙元起道:“杏翁所言极是,兄弟阋墙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现在南北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确非国家民族之福。而如今能够出面主持大局的,唯有袁大人一人而已!只要能答应在下几个要求,孙某愿意翊戴袁大人为国家元首。”

杨士琦神色一喜:“在下洗耳恭听!”

杨度顿时紧张起来:孙元起实在不会提条件,完全不懂“漫天要价,立地还钱”的道理。比如上次和冯自由的谈判,居然为了一个小青年而牺牲一条宝贵的意见,太得不偿失!所以由不得他不提心吊胆。

孙元起道:“第一,清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