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部分 (第1/4页)

袁世凯也觉得自己手里的筹码有限,只好点点头:“那老夫就抽空与孙百熙好好聊聊!”

次日早饭后,孙元起在袁世凯及其他内阁成员、袁党亲信的陪同下来到天津火车站,乘坐特意挂搭的花车奔赴北京。自从上车。袁世凯就没有离开孙元起的包厢。等火车开动之后,众人相继离去,他才郑重其事地对孙元起说道:“百熙贤弟。你我初次见面还是在六七年前,贤弟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前来拜见掌院学士荣实夫(荣庆),恰好老夫当时在座。老夫便问你君主立宪在大清是否可行。你答道六年以后自会分晓。现在六年过去。天地翻覆,贤弟所言也得以印证。所谓洞烛机先,莫过于此!老夫每一想及,便感慨不已。”

孙元起赶紧答道:“当时在下为形势所迫,随口胡言,大人不必当真!”

袁世凯自然不信:“贤弟,现在只有你我二人,出你之口入我之耳。不妨明言。你对当今局势究竟如何看待?还请不吝赐教!”

孙元起心中一动,缓缓答道:“大清享国近三百年。恩泽绵远,不幸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历经自强运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终至于灭亡。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在于君主**不适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所以纵使千变万边,依然免不了覆亡的结局。

“如今清室退位,民国初造,万象更新,正是大有为之机。在下在南京时曾和孙中山先生说过,环顾现今中国,唯有大人您最适合执掌权柄。只要大人你能解除党禁,速开国会,推行议会共和制,不出卖国家利益,未来三五年间国家必然可以恢复元气!”

袁世凯道:“当年杨杏城代表老夫与贤弟约法三章,老夫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或忘!诚如贤弟所言,现在处于民国肇端,百废待兴,尤其是教育事业,亟需摆脱前清的皇权思想统治,体现共和体制的先进。然而能够影响全国年青学子的,唯有贤弟一人而已。如果老夫侥幸能为全国民众服务,愿以内阁学务大臣一职相待。自今而后国内所有教育事务全由你一言而决,中央政府概不插手!”

孙元起顿时瞪大眼睛:“这——”

袁世凯又补充道:“当然,现在国家内外交困,仅支付各国庚款便显得左右支绌。各省独立之后,又不向中央解缴税款,我们内阁都只能向各国洋行借款聊以度日,教育经费实在困乏。如果贤弟能够心忧国家,不忘天下青年学子,可以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全部作为学部教育经费,无论盈余还是不足,中央概不过问。”

这两个“概不”让孙元起颇为意动,心中思忖道:我早就有志改革全国的教育制度,只是前清时期有各种势力掣肘,难以付诸实践。如果袁世凯真的彻底放权,让自己放手施为,倒也不负穿越一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赋税也有近千万两,与其让中央移做它用,还不如用来兴办教育。如果全部投入到教育中,想来可以让全国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翻来覆去想了片刻,孙元起点头答道:“如果袁大人能够遵守之前达成的五条协议,在下愿意就任内阁学务大臣之职!”

“好极!”袁世凯击掌赞道,旋即又愁眉紧锁:“百熙你应该知道,南方民国政府为了自己利益,极力主张实现共和之后定都江宁。江宁虽是六朝古都,但也是亡国之都,定都此地的王朝除了东晋享国逾百年外,都是数代而亡,非常不祥。民国以共和为宗旨,为天下万民谋福利,当千秋万代,怎么能定都南京呢?

“京师则不同,明、清定都于此皆有过二三百年,足见王气旺盛。而且此地北近沙俄,东濒临海,边疆稍有风吹草动,京城便为之大震。明朝迁都于此,便是想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警示后来帝王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所以国家才能享祚长久。为国家安危长久计,定都实在莫过于京师!”

孙元起心中默念:后世北伐成功之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确实没多少年活头,反倒是闹出了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而且现在沙俄正积极鼓动外**立,将来日本侵华的预谋也是先东北而后华北,如果定都北京,确实可以时刻提醒政府众人!

在前清,外蒙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国初期,外蒙在沙俄的支持下闹独立,后来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徐树铮之所以出兵,除了个人英雄主义外,也是因为当时定都北京,外**立时刻威胁着京师的安全——外蒙边境距离京师不过六七百公里,骑马几乎两三日之内就可以迫近京城!——而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之后默认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