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 (第1/4页)

Ч帕鞣纪蚴乐�佟V豢上�文秤薅郏�杂诹θ壬�獾绲刃巳ち攘龋�荒芨�嫦壬�牟轿渥呦氯ィ�缓猛渡砀锩��小�

“后来宋某从日本回国,准备在武昌建立支部宣传革命。当时正好孙先生在湖北担任提学使,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学校大兴文教,宋某便乘机在湖北法政学堂谋一职位,借以掩盖身份联络同志。那段时间,孙先生就是宋某的顶头上司。让启蒙老师、顶头上司出门迎接,岂不是要折煞晚生?”

说话间,两人已经走进书房。宋教仁上下打量了几眼,对于书架上没有宋元珍本、墙壁上没有名人字画似乎有些惊异:“世间传言孙先生富可敌国,没想到住处居然寒俭如斯!”

孙元起微微摇头:“孙某余钱或许有些,但要说富可敌国,那就太荒诞不经了!”

宋教仁道:“那倒也是!孙先生这些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陆续兴办大量实业,应该也积累不少盈余,但先生并没有像富家翁一样求田问舍,而是倾尽家资兴办教育。不说号称远东第一名校的经世大学,仅是密布大江南北的各类附属中小学,每年就要耗资巨万。纵使先生富可敌国,又如何能支撑得住这般消耗?看着这素壁朝天的书房,再看看那堪比园林的经世大学,就知道先生是何等情怀!”

孙元起哈哈大笑:“遁初揄扬太过啦!其实这片宅子是当初孙某刚到京城不久,叔祖父孙文正公(孙家鼐)见我居住无所而赠与在下的。后来兴建经世大学后,我便举家搬到学校居住,很少返回城里,这片宅子就荒废在这里,也没有刻意地装修。昨天参加国务会议后天色已晚,加上少川总理说以后内阁每周一、三、五会议,二、四、六拜见大总统,便临时决定回到这里小住几日。因为长久没人居住,难免有些寒伧,倒不是在下故意以贫俭示人!”

奉上茶水之后,宋教仁望着孙元起凌乱的书桌问道:“按照少川总理的规定,明天应该举行国务会议。瞧着先生书桌上这书卷杂遝的样子,莫非教育部准备有什么提案?”

在宋教仁到来之前,孙元起正在翻阅中华广播公司传递来的各种情报。其实像北洋系、同盟会,也都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他们也谁都知道对方在搜罗自己的情报。不过他们知道是一回事,被当面撞见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撸管,一个人躲在屋里旷性怡情,怎么玩都可以;要是被人闯进屋里抓个现行,那就不太雅观了。

孙元起干笑几声:“如遁初所言,教育部确实要提交议案,而且不止一个。在前清光宣年间,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投入还不够巨大、发展还不够充足、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皇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严重限制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现在进入民国,可谓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所以前清的很多规章制度需要修改后重新颁布。比如《教育宗旨令》、《学校学制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研究院令》、《授予学位令》等,虽然这些可以通过教育部令的形式发布,但最好还是通过国务会议认可、由国务院颁发,这才能彰显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

“此外还有几个议题,比如对科学技术成果实行国家奖励、成立国家科学院、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事关重大,恐怕不止要国务会议认可,还得大总统府同意,由不得孙某不谨慎。故而教育部送来文书之后,我还要稍微过目一下,看看有无纰漏。”

宋教仁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对科学技术成果实行国家奖励?是不是类似于日本去年颁发的帝国学士院恩赐赏?”

日本“帝国学士院”于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制定奖励制度,奖励那些在学术上有特殊贡献的论文、著书或者其他的研究业绩,奖项分恩赐赏(由日本皇室亲自颁赐奖金给获奖者)和学士院赏两种。1911年首次颁发恩赐赏,获奖者为木村荣,内容是地轴变动的研究特z项的发现。

“遁初居然知道日本的帝国学士院恩赐赏?”孙元起不禁对宋教仁刮目相看:“不错,孙某的提案确实类似于日本的学士院恩赐赏,不过鉴于中国人口众多、英才辈出,国家奖励一方面限定在科学技术方面,一方面也要扩大获奖数量,而且注重物质奖励,以此鼓励年青人投身科学技术研究。”

宋教仁又问:“那你说的成立国家科学院,除了限定在科学技术方面、扩大会员名额,其他部分岂不是也和日本帝国学士院类似?”

孙元起笑道:“遁初这回只说对一半!准备成立的中华科学院确实是限定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