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 (第1/4页)

干政,总统处于弱势,而我国呢?

“现今政党尚处于童稚阶段不说,大总统手握全国最强大的军队,稍有忤逆就用武力加以威胁恐吓。眼下实行混合政党内阁,总理唐少川是袁项城的故人。又是同盟会会员,府院之间尚且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以年轻气盛的宋遁初实行纯粹政党责任内阁。面对老谋深算手握强兵的袁项城,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得不稍加裁抑,挫挫同盟会和宋遁初的锐气。”

杨永泰道:“大人想挫同盟会和宋遁初的锐气倒也不难。根据前几天中华广播的民调显示,改组后的同盟会预计能够得到参、众议员席位的35%,共和党预计是26%,我们新中国党是22%。只要我们与共和党联手,完全可以阻止同盟会组阁。”

陈训恩却道:“恐怕局面没那么乐观!此番为张振武案,我们与黎黄陂及部分共和党交恶,再想联手谈何容易?而且黎黄陂一旦去职,共和党很快就会面临分化解体的危险,影响力将迅速下降。此消彼长之下,即便我们与共和党联手,也很难掌控全局。”

见两人有争辩的苗头,孙元起摆了摆手:“以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选举之事容后再议,现在我们还是继续说说黎黄陂来京之后湖北与京城的局势吧!”

杨杰道:“总体来说,因为黎黄陂北上、北洋系入主,湖北局势会乱上一段时间,而我们在鄂省拥有良好的民意、军事和政党基础,不妨趁机多占一些实利;而在北京,孙逸仙风头一时无两,袁项城也摆出礼贤下士的排场,但估计很难达成实质性的成果,大人只需陪着他们唱好这出戏,不让自己吃亏就可以了。”

孙元起道:“那好,我们就在湖北采取攻势、在北京采取守势,攻守之间不求有功,但求能扼住北洋系和同盟会扩展之势,让他们安稳一段时日。”

果然不出众人所料,黎元洪北上的火车还没到正定府,总统府就发布消息,称黎元洪、段祺瑞在张振武一案中虽然并无大的过错,但在程序、证据上难免存在小的瑕疵,应当略施薄惩以垂范后世。鉴于黎元洪之前已经宣布主动辞去副总统、湖北都督、参谋总长等职务,现予留任副总统一职,参谋总长由黄兴暂领;免去段祺瑞陆军总长职务,权代湖北都督,陆军总长暂由段芝贵代理。

命令刚一公布,就引起了全国震动。

首先,不知袁世凯是急于求成,还是有意为之,这道命令在颁布之前居然没有获得参议院和国务院的副署。虽然命令之后缀了一句“所有任命将交由参议院、国务院予以追认”,但所有人都知道,命令一旦颁布就是木已成舟,参议院、国务院总不可能打大总统的脸吧?

唐绍仪倒也硬气,闻听消息后马上留下一份辞呈,迅速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不过唐绍仪与袁世凯共事多年,知道他行事手段毒辣,所以他在辞呈只是委婉表示自己身体不适,恳请给假5日出京调治,只是总理职务关系重大,不能一日无人,请求大总统从国务员里指派一人暂时代理。

但谁来代理或继任总理一职呢?引得众人议论纷纷。从目前内阁组成来看,有四个人最有可能:代表超然内阁的外交总长陆徵祥,代表铁杆袁系的内务总长赵秉钧,代表新中国党的教育总长孙元起,以及代表同盟会的农林总长宋教仁。——事实上,除了凭空出现的孙元起外,在真实历史中陆徵祥和赵秉钧都曾出任过国务总理,即便是英年早逝的宋教仁,在遇害前距离国务总理也只有一步之遥。

袁世凯自然希望自己的亲信赵秉钧出任内阁总理,那样才能真正达到“府院一体”,却又怕在参议院通不过,毕竟在此之前刚刚摆了参议院一道。所以只好一面做出物色人选、改组内阁的姿态,一面声称内阁总理等孙中山、黎元洪、黄克强等到京后协商解决。

其次,命令下达不久,段祺瑞就在河南、湖北交界的信阳宣布接受大总统府任免,随即乘火车南下武昌,而原先驻扎在河南的北洋军各部重心也随之南移,对湖北呈半包围之势,并秣马厉兵,随时准备入鄂作战。豫鄂之间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大战好像一触即发。

由于襄阳、郧阳都与河南接壤,方维、蒋作宾等人不敢掉以轻心,连忙将攻略荆州府的湖北第一混成旅抽调至枣阳、光化一带,监视防御当面河南省的北洋军。原先对垒的鄂军不仅没有乘此良机大举反攻,反而也渐次撤回原先的驻防地,提高警惕,密切注视段祺瑞南下后的政局变化。

作为事件核心人物的黎元洪,闻听消息后思来想去,自忖南归之路已被阻断,返回湖北希望渺茫,但又不愿前往北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