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 (第1/4页)

半晌之后孙元起才接着说道:“直到前不久,相关科学发现才表明在蝙蝠口鼻部上长着一个被称为‘鼻状叶’的结构。周围还有着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个奇特的装置具有发射超声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4万到30万赫兹的高频超声波;而且每只蝙蝠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并能用耳朵辨别出自己发出的声波,这样大群蝙蝠一起在夜间飞行,也不用担心彼此互相干扰。

“那蝙蝠又是如何利用超声波发现并辨别出障碍物的呢?超声波发出后,如果碰到障碍物或飞舞的昆虫,那些超声波就会被反射回来,被蝙蝠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反馈的信息会在它们大脑中进行快速的分析,根据超声波反射回来的大小、时间、方向。从而为自身飞行路线定位,并辨别出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回声来定位。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回声定位。比如漆黑的夜晚或者大雾弥漫的早晨,我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习惯向前方扔一块小石子,根据石子落地的声音。大致辨别出前方的基本路况;也可以大喊几声。根据回声来确定前面有无巨大的山崖等。同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辨识出天空中来袭的飞机,也可以发现水底潜伏的潜艇,乃至孕妇腹中的胎儿。”

在真实历史中,首先发明利用超声波回波定位方法的应该是与居里夫人有暧昧关系的大帅哥郎之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对付潜伏在海底的德国潜艇,便想到利用声波去探测潜艇并以其回音确定其位置的方法。等到装置能够运作时,一战已经结束。

利用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空间位置的雷达则是出现在二战期间。当时英德两国正在交战。备受德军空袭之苦的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无线电探测与测距技术,以便能在反空袭战中率先发现德国的飞机。于是雷达应运而生。当然,在雷达出现之前,已经有好些人提出利用回波定位的方法测量远距离物体的理念,包括郎之万、无线电之父马可尼以及其他一些科研人员,雷达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比较成功而广泛的应用。

而把超声波回波定位与蝙蝠联系起来,则是始自于1920年的哈台,不过哈台的提示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因为科学家难以置想象蝙蝠这种低等生物居然拥有“回声定位”这么高级的技术。直到1983年采用电子测量器对蝙蝠发出的声波进行准确测量后,哈台的观点才被最终证实。

所以在客观的科学史中,雷达的发明和蝙蝠根本没有一毛钱关系,只不过是在事后大家才发现两者原理如此相同。所谓“雷达和声纳的原理都是从蝙蝠身上得来的灵感”、“蝙蝠是雷达的原型,雷达是蝙蝠的拓展”之类的说法,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或者说是仿生学家一种自我贴金的伎俩。

钱能训不禁翘指大赞:“蝙蝠夜飞,人所习见,谁能想到其中居然蕴藏如此深奥的道理?即便有人能够窥知其中的道理,谁又能想到可以用它来探测天空中来袭的飞机?能够如此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孙大人果然不愧是当今圣人、格致名家!钱某拜服!”

孙元起客气道:“钱兄谬赞愧不敢当,孙某只不过是效法古时先贤罢了。”

“哦?是哪位先贤?”钱能训有些惊异:自己虽然算不上是博览群书,但明清以前的子部杂书却看了不少,似乎没有什么书上谈到过蝙蝠夜飞的道理,否则自己应该有印象才对。

“是鲁班!”孙元起笃定答道,“传闻他曾根据丝茅草的边缘而发明铁锯,‘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些都是仿照自然界动植物的特殊技能并推而广之,最终成为我们人类的良工利器,此种学问可以称为‘仿生学’,而鲁班毫无疑问就是这门学问的鼻祖。

“所谓仿生学,简单来说,就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比如模仿鱼类利用鱼鳔沉浮的原理可以造出潜艇,利用苍耳子勾住衣物的原理可以造出新型搭扣。至于造出锯子、飞机以及探测物体的雷达,只是仿生学很浅显的应用。假以时日,仿生学必将取得更加重大的成果。”

从典籍中随便抽出几则小故事,便能寻找出一种绝妙的方法,演绎成一门深奥的学问,这等功力岂是常人所能具备的?众人不由得更加佩服。

李复几此时答道:“孙先生,我们研究院会迅速抽调一部分青年骨干成立研究所,专门研制反制飞机的武器和设备;对于你提及的仿生学,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也会在实际科研过程中加以借鉴。”

孙元起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