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页)

份证以旧换新)、保险、纳税、银行帐号捆绑在一起。其次,取消正式工与临时工称谓,一律称雇员(公务员本质也是雇员),实行岗位工资制。其次,社会组织分成四大类,军事单位、行政单位(含党、政、人大、政协、司法)、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只管军事和行政单位的收与支,全额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定员定编;事业和企业单位全权交由市场调节,事业单位财政补贴法制化。最后,对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小企业、个体户,外国人、中国人,城里人、农村人,北京人、外省人,大城市人、小城市人,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除法律规定特殊优惠外,所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工资待遇,执行一个标准,不厚此薄彼。

第二件事是规划、引导、诱导、指导,法律规范。首先;就是规划。中国目前的共识是限制特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这是错误的,我国人口最高峰是2050年,16亿,2013年是劳动力最高峰为10亿,后者比前者提前37年到来,就业高峰在“小康”之前,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必须加快。按最低标准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就是8亿,60%就是9。6亿,70%就是11。2亿,2020年小康目标,取中间值(8—11亿)9。5亿人口计算。一半居住在特大城市有4。75亿。按美、日、德1995年特大城市居民占总人口之比例(39%、37%、41%)取最低值37%计算有5。92亿,取二者平均值是5。33亿。这样2020年中国特大城市人口不得少于5亿,也就是说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必须有50个以上。现在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人口都增加到1000万,还不够。然而,我国号称1000万的特大城市没有一个城区人口达到800万,都包括郊区农村人口。而特大城市看起来单位成本高,但承载人口多,其实是最节俭的人口居住途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容纳巨大的人口规模。

何伟力说,中国干任何与人口有关的事情,必然是世界第一,就必须拿出世界第一的胆识、第一的谋略、第一的举措。但我们不能盲目发展特大城市,如长江以北(除东北外),ck线以西就不宜发展特大城市。因为水资源不足,现在可以 “南水北调”,将来可能只有海水淡化一条路了。因此,50个特大城市只有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东北四块地方可供规划了。 其次是引导、诱导、指导问题。所谓引导就是政府告知每一位农民,进城者必须有一技之长。即大力兴办职业教育;所谓诱导,即城市接收单位应有一定的进入门槛(与目前的限制门槛有本质区别),基本条件不得太高。所谓指导,即告知每一位进城民工,由一个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不是一天的事,有观念与综合素质问题,政府应加强市民教育。目前民工进城打工的负面影响是政府没有做好引导、诱导、指导这三项工作造成的,待国民取下“有色眼镜”看农民工、政府做好“三导”工作,农民变市民不是一件难事。 最后就是政府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过程中,必须作好法制建设,用法律的形式,而非“红头文件”形式来规范。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包括上述规划、“三导”工作,以及取消壁垒和普遍国民待遇等,都应通过人大立法形式予以规范。

何伟力说,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面之广偏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不管我们以前提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或者现在提的城市化,都是全社会的大事。松山市的整体城市升格,也是这项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以改革为引擎。所以第二个内容就显得更重要了。

何伟力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接着讲道:“第二个内容就是改革,对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要实行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何伟力讲道,这第二个内容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在c、z三角洲、jj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撤消省、自治区建制,设立经济大区试点,经济区属中央派出机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到市和州,市不再辖县,只管城区和近郊区。国家设立中央、市(州)、县三级财政。其理由有:其一,省级省级行政区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的主体是城市,目前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干脆把二元分而治之,突出城市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中央直辖市州一级(州是指地域大且没有中心城市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