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相比较这些,城南的花山老城则显得越来越与众不同,青砖石瓦,石板路,载着大榕树的四方院子,老井,吱呀作响的水车,过年的灯笼仍挂在门口,朱红的对联几经风雨,依然贴在大门两侧,深巷子里偶尔走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垂柳下的小河洗涤衣裳,相对另一头的现代化,这里完全一派浓浓的古意。

两个截然不同的格局就这样分布在花山县城,给人一种很直观的视觉冲击,坐在三轮车上的方洛更是体会深刻,从车站过来,先经过开区,才到老城。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总在寻找一些返璞归真的地方释放生活压力,比如青山绿水的郊外,比如浓浓古意幽静的古城,这些地方都是很好的去处。

随着年纪的长大,加上两世为人的经历,小时候每年寒暑假都回花山过假期的方洛渐渐感觉到老家那份宁静的珍贵。

前世大学毕业后方洛回老家,当初的老城被推倒,被拆迁,被一栋比一栋高的高楼所取代,老城荡然无存,心里最深处的那一片净土已经消失,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方洛到老家后立即冲进爷爷的经常用来看书的房间,从抽屉里拿出信纸,铺开,然后以一种平静却不失忧伤的笔调写了一封匿名信,内容是有关保护花山老城的重要性,用一个见证者的角度去书写花山人对古老建筑的怀念之情。

不到半个小时,方洛就落了笔,前世里他也曾写过这样的东西,但都是自己给自己,如今再写一遍,度快了许多。

叠好信纸,用信封装起来,方洛将它夹在一撩书里,明天回西邻,他就将这封匿名信投到市长信箱里。

方大勇和方泉德在院子里聊天,对于方洛一到家就冲进房间的举动并没有大惊小怪,反正这家伙从小到大都是这样,都习惯了。

临近中午,方大勇出门买菜,方洛打了电话给二伯叫他们一家过来吃饭后,就端着椅子坐到爷爷身旁,小时候特别喜欢听他说故事,如今这个习惯随着年纪的增长变得少了,但是这一次方洛却听得特别有神。

中午吃饭的时候,加上二伯一家三口,院子里特别热闹,特别是方子琪小丫头,吃饱了之后就嚷着方洛叫她唱歌,五音不全的他学着方洛在院子里大声地唱着,一点也不在乎其可爱的形象被破坏,惹得大人们笑声不止。

午饭过后,方明还没有回来,趁着方子琪睡午觉的时候,方洛躲进书房里,拿笔写了一篇文章,这时大人们都在院里子谈论着越来越红火的经济开区。

一封匿名信如果到了杨市长的手里,顶多是引起市级领导的注意,一座老城,想要被很多人关注,很多人去保护,那么匿名信是远远不够的。

方洛写了一篇游记,结合小时候在花山老城里奔跑过的每一个足迹,每一个珍贵的时光,每一个动人的景色,将花山老城的脱俗之美诉诸于纸上,笔调清新,且韵味十足。

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当画下最后一个句号,方洛抬起头看着窗外,现方明已经在院子里和大人们聊天。

将信纸同样叠起来,跟匿名信藏好,方洛便走出房间。

方明见到方洛出来,站了起来,拉着他走到另一边,告诉他最近的情况。

多日不见,方明的脸颊因为过多的风吹日晒,显得有些老城,嘴唇有些紫,黑眼圈特别明显,头凌乱不堪。

“小洛,如今各镇各村的第一批松脂都收集上来了,足足有八吨,现在我都将它们存放在三良村,你看我们是不是先把这些东西运走,地方不够存放是一个问题,储存太久,会影响松脂的质量。”

方洛点点头,松脂存放太久会导致松脂挥,毕竟储存条件过于简陋。

“好,现在我们租一辆货车去装货,明天一早就运去西邻,把这批松脂卖掉。”

方明听完立刻出门联系货车,方洛拉过他,让他吃饭再说,不料方明说在回来的路上已经吃过粉了。

两人跟大人们要说出去一趟,方泉德知道方明最近在忙着做松脂生意,虽然他不晓得这松脂能不能赚钱,但是看到这个孙子不像以前游手好闲,也是极力支持,方大勇和方大磊自然也不会反对,嘱咐两个人晚上回来吃晚饭。

花山县城停放的货车不少,这里有一家滑石生产厂,如今原料供应不足,闲置的车辆都摆在路边,一些聪明的司机则是在车窗前挂上‘可以包车’的字样。

和一个中年司机砍价后,方洛两人最终以9oo块钱的价格谈妥帮忙拉松脂到西邻。

跟着货车到了三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