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 (第1/4页)

可现在再看,记得林颍的有几人,记得先帝的又有多少人?

而现在梁国百姓都记着先帝,只有当今做得足够多,足够久时,人们才会渐渐以现有的记忆覆盖以前的。

所以时间才是新帝最大的优势。

所以他只要收买自己的臣子就好,让他们心里记住他,且为将来百姓记住他打下基础就好。

而如今,楚地百姓记住项善的效果便显露出来了,因是项善领兵,所以梁军以不可阻挡之势从蜀国手里夺走了它分走的半壁楚国。

蜀军士气低落,哪怕再进蜀地时遇到的阻碍变大,却比自己预想的要小一些。

战事开始艰难起来,但梁国还是占据大优势,正在此时,姬元开始接受梁帝的任命,为梁国使臣出使闽国。

与此同时,蜀帝正在大发雷霆,问责六部和他的皇叔,“朕早在六月便拨下大批粮食赈济灾民,那些粮食都去哪儿了,为何这么多人会跑到梁国去?”

“还有军饷!”蜀帝怒发冲冠,拍着桌子怒道:“你们竟连军粮和军饷都昧下,让朕的士兵都成了逃兵!”

户部尚书满脸土色,拱手道:“陛下,此次劫掠梁国赈济粮的事显然是梁国有意污蔑,那些人真不是我们蜀民。”

“这次不是,那以前的呢?”蜀帝怒喝,“朕拨的粮草呢,赈济粮呢?在此之前,朕的士兵是不是逃到了梁国为寇,朕的百姓是不是帮着梁国反了朕!”

蜀帝骂完他,又扭过脸去瞪皇叔,脸色发沉道:“三皇叔,当初是你拍着胸脯说能治理好楚地,我才将那块地方交给你的,结果你就弄成了这样?”

三皇叔心中冷笑,面上却诚惶诚恐的低下头去认错,表示是自己识人不清,任用了奸吏,这才造成如今的局面。

蜀帝的脸色却越发难看,他虽然将楚地交给三皇叔,但里面的官员却都是他任命和挑选的,三皇叔这番话在他看来就是推卸责任。

他自以为足够严明,却没想到还是被臣子们与皇叔联合起来糊弄。

是,这次劫掠梁国赈济粮的“蜀民”多半是梁国自己找来的人手,自导自演了这一出。

可梁国有此野心,为何守边的将士一点没发现?

本来蜀帝是想问罪边关将士,可一细查才发现问题竟是出在京城。

这完全是京城与地方勾结起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地百姓如此激烈的反蜀,便是因为这几年积累下来的怨气。

他要与梁国争一争这天下,知道对方在休养生息,他自然也要抢在他之前准备更多的粮草,招收更多的兵马才好。

只要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就算国力稍弱,他也有信心能拿下梁国。

所以这些年,他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经济,充实国库,楚地因为才经过战争,要免税一年,减税三年,所以那地方的税收很少,蜀帝便大手一挥交给三皇叔去管了。

却没想到他们能在沙土上也挤出油水来,除了与梁国交界的几个地方外,其他地方都被搜刮得很厉害。

倒不是他们不想对互市伸手,而是因为他很重视互市,而去互市做交易的都是身家不少的大商人和大家族,蜀帝也一直盯着,所以他们不敢伸手。

也因此,互市繁华,和平,这让蜀帝以为整个楚地都是这样的。

梁国这次大举进攻,他们连梁国是何时集结的兵力都不知,由此可见边军的失职,所以蜀帝才会那么气愤,才会那么愤怒的去查,结果这一查就查出大问题来了。

第五百三十七章 进程

蜀国这边的流民和逃兵不是第一次流窜到梁国抢劫偷盗了,但因为每一次都很小,也没伤人命,梁国这边便只与对面的县官及驻军交涉。

也不知从何时起,梁国这边再接到百姓的报案都不再知会蜀国那边,只是安抚下百姓而已。

蜀国这边的官员和驻军还当他们是嫌麻烦,也不意与他们蜀国将关系弄僵才压下不提呢。

哪里知道人家早在那时就定下了开战的理由。

资水和沅水洪涝,梁国便借着要赈灾将大批粮草运往前线,押送的皆是几倍于所需的将士。

而蜀国这边不是忙着救灾,而是分刮上面拨下来的赈济银和粮,同时压下百姓的声音,以免蜀都收到消息。

他们这么忙,怎么还可以记得戒备梁国?以为梁国和他们一样在忙着洪涝的事呢。

结果事情发生得那么突然,前一天梁国丢了一批粮食,傍晚就查出是蜀国这边的士兵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