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1/4页)

江氏族里的大人物回乡,这回又会有好事。二十多年前回来一次,给族里置了八百亩田地。但凡族里的人,家家都得了族里田地养家度日,再没人饿肚子。

十五年前,江舜诚听说族里的子孙越来越多,田地不够,又拿钱置了田产,大家分了一些,还拿钱给族里建了族学堂,只要是族里的子弟,便可免费入学。也至这些年来,新一辈的江家子孙,个个都会读书识字,通晓情理。

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人,能够让他们奔上好日子的人,更能让他们的子孙、儿女过上锦衣玉食的人。

大家亦都是齐太祖时江志渊的后人,是同一个老祖宗下来的。

江舜信道:“哥、二婶,你们说上两句?”

江舜诚与族长太太推攘了一番,推攘不过,江舜诚站起了身,朗声道:“这次回乡探亲,一则是参加舜信长孙传温的婚礼,二则回乡探望族里的长辈二叔、二婶;三则是回乡看众族人,一百年前,咱们是一个老祖宗;四,修缮西岭江氏的祠堂、族学;再瞧瞧各家还有甚困难,需要我帮忙的,各家都可以说说。”

众人最爱听的便是最后一句。

立时,周围便响起了议论声。

舜字辈的人不多,只得可数了五六个,此刻抱拳起身,大声道:“你是我们晋阳的名人,是我江氏的能人,咏斋大哥可得帮帮族里读过书的后生,给他们寻条出路。”

有人跟着附和。

江舜诚笑道:“这个稍后再议。等近来得了空,江氏年轻后生的才学我亲自考究,若真有才学的,我会推荐到皇城读书,幸许下届大考,亦能中过进士、同进士。哈哈……”

众人满意地笑了,直夸江舜诚仁义。。

江舜诚护短,对西岭江氏的帮助很大。

众人回头看看东塘江氏过的日子,就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比东塘江氏过得不知好上多少倍。

百年前,东塘江氏夺去了他们老祖宗的万贯家财。百年后。他们再次崛起,荣光无限。

如今西岭江氏的后生,出门求学也好、做生意也罢,一但问起来。都会特别说明“晋阳西江”,离晋地远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会得意地加上一句,“与当朝右丞相是同一支的”,于是对方就会知道,原来这人是江舜诚的族亲。

江舜诚说完了话,加了一句:“开席吧!”

素妍握着筷子,夹了两样素菜,慢条斯理地吃着。一个多月的赶路。路上就没好好地吃上几顿。虽然味道远不如文忠候府的厨子。倒亦能入口,还能吃得香甜。所有的菜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酸溜溜的,素妍忆起晋醋,许是这里家家都会制醋的缘故,醋不要钱,使劲的放。

最初不觉,吃了不多会儿,便觉嘴里都是酸味,连牙都冒着酸,再不敢吃。

她侧目看着父母,居然吃得很开心。

虞氏笑道:“好些年没吃地道的晋菜了。弟妹今儿辛苦了。”

李氏笑着,“这是应该的,大嫂吃好。”

虞氏留意到素妍,米饭只吃了几口,菜吃得也不多,这味道对于他们夫妇来说是喜欢的,可素妍在皇城出生,在皇城长大,吃的都是皇城口味,早已吃不惯这正宗晋菜。

虞氏低声问道:“吃不惯?”

素妍扭头,低声笑道:“二婶家的醋是自制的吧?”

虞氏愕然。

素妍道:“道道都是醋泡菜。”

虞氏笑啐“这孩子……”

这是在酒宴上,虞氏不便多说,“回头让田嬷嬷去吩咐厨房,给你做碗清汤面来。”

“好。”素妍应了。

田嬷嬷虽然在一边吃着饭,见虞氏望了一眼,立时起身走了过去。

青嬷嬷问明原因,道:“我去吧。”

不多会儿,就有下人捧了碗清汤面上来,素妍看一眼,陶醉似地闻嗅着。

青嬷嬷笑道:“郡主,是奴婢亲手做的,没放醋。”

素妍回以一笑,拿了筷子,夹了些素妍放在碗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清汤面。

用罢了晚饭,几个江氏族里的妇人帮着收拾碗筷,长辈们移到偏厅里坐下,二叔婆盘腿坐在偏厅的炕上,因是四月,早已没生火了,江舜诚坐在她的对面,屋里挤挨挨地坐着舜字辈的男子、妇人和几个在族里算是有些才干、头面的人物。

虞氏与素妍则相伴离开上房大厅,后面跟着李氏与二房媳妇,传珍、传玲姐妹也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说着话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