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兄无人不知,若其有甚不恭之处,还请明府大人宽谅!”。

张启玉话刚说完顿时就是一片满堂彩,此事分明是唐嵩之过,看看人家这话说的,看看人家这风度,果然不愧是张门子弟,世家风仪!

张启玉说完,转过脸来向着唐松和煦的一笑。

见他如此,满园士子称赞之余也是愈发的不解,要说在这鹿门山中结庐读书的士子足有六十七人之多,谁不想与他这张门子弟走得近些,但张启玉对谁都是淡淡的,唯独对这最不堪的唐松青眼有加,世间的缘法还真是说不清啊。

襄州张门显赫一时,就连许知县也不能不给面子,听张启玉代为求情,许知县脸上的颜色果然好看了不少,只是他的眼神却是将唐松盯得更紧了,他倒要看看这个被张启玉推许为鹿门山中用功最勤的士子到底是个什么成色。

第三章 一枕黄粱 小露锋芒

有了张启玉的提醒,唐松什么都明白了。说来这就跟后世开会时一样,领导讲完话,下面发言的人总要围绕着领导的讲话再阐发一通,意思还是那么个意思,不过总要能说出新花样才能得着彩头。今天这许知县讲话的主题就是“读书有出息,读书须勤”。众人口中的“明府”其实就是县令的别称,一县之长既管民政又管学政,他向士子们宣讲这个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读书人虽然代代不绝,但又有哪一朝的读书人在考试上能跟后世的学生们相比?中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高考、招聘考、职称考……若论考试经验之丰富,唐松这穿越者足可笑傲当世,而他后世里又是考场上的长胜将军,又何惧眼下这一个小小的口头作文?更别说这口头作文的题目还是个老掉牙。

拿出后世高考前魔鬼训练法培训出的议论文构思套路,再一转念将一应所需的论据材料收集起来,最后将唐嵩记忆中时人的说话习惯套上,考试达人唐松几乎是本能的完成了这一切。施施然站起身,在院内士子们多是幸灾乐祸的注视下循着刚才张启玉的样子向许县令行了一礼后开口道:

“谚云:‘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盖云习艺之人可终身得托。世间诸艺繁杂,而其大者莫如读书以成才广识,达则兼济天下、敬君泽民,流芳百世;穷亦能独善其身,隐学授徒,亦能流芳百世。诚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读书之要当首重于勤……”。

对唐松来说,这种题目的口头作文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后世里只要是参加过高考且语文成绩不至于烂到底的随便来一个人都能轻松应付。但他这表现却着实让庄海山及园内的士子们吓了一跳。

庄海山是最知道的,自家这位少爷打小就不聪明,偏偏受老爷影响太深一门心思要在科举上闯出一条路来好光宗耀祖,人既不够聪明心思又切难免就着了魔道,患得患失的厉害。往常别说是这样县令亲自参加的大场面聚会,就是三五个士子私约的小切磋,一旦说要考校课业订下题目,那考校前的几天少爷注定就别想好好睡了,左琢磨右琢磨生恐那一句话说的不对,说得不好。往往好几天的煎熬下来,真到了聚会考校的时候却又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囫囵。

久而久之,再逢着这样的场合他竟是只听别人的,自己一言不发。这一点上凡与他来往稍多一点的,譬如这园中士子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今少爷不仅说了,而且还是发声清朗、侃侃高言的如此流畅。虽然庄海山不太能辨明少爷究竟说的对不对、精彩不精彩,但他素来聪明,一看园子里那些士子们的脸色,少爷分明说的极好,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实在让刚刚挤到园子门口的他不敢置信。

天爷爷,这是怎么了?

要知道他刚才之所以如此急慌慌的往这边赶,是算定了少爷必然答不出话来,最终急怒之下离魂症必然发作,最轻也得当场昏晕在地。他一路赶来就是准备收拾残局背少爷离开的。

谁知道竟然会是这样……挤出一身汗的庄海山顿住步子,使劲揉了揉了眼后再向唐松看去,不错,这就是自家少爷呀!

只是……这变化也太大了……活像是两个人似的……

庄海山正心神大震的时候,猛然听到身后一连片的唱赞声:“好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小相公话说的通透”。

初唐末年虽没有说书的,但大的寺庙中早已开了“俗讲”,由和尚们在初一十五香客游人众多时登坛开讲佛经,只不过这种俗讲却跟高僧在莲花座上讲经不同,乃是将佛理以说故事的方式讲出来,譬如佛祖割肉饲鹰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