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 (第1/4页)

赵高所言,是他还没有正式称帝之前。

那时大秦已经锋芒毕露,实力冠绝中州。

嬴政雄心壮志,想要灭掉秦国最强的敌人楚国。

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结果,在当时楚国大将军、霸王叔父项燕的率领下,李信和蒙恬的二十万大军遭到了一场惨败。

那是秦国一统中州过程中少有的败仗之一。

也正是从那时起,嬴政变得更加成熟。

被称之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并不是从来不会犯错。

他真正厉害的是知错就改,丝毫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改变这种行事风格。

大秦伐楚失败后,嬴政亲自前往王翦的故乡,见到王翦后直接道歉,并且将虎符赠与王翦,请他出山伐楚。

王翦要求必须有六十万大军才能动身,嬴政当即应允。

王翦这才答应重新出山,而在出征之前的誓师大会上,王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在六十万大军之前,向嬴政索要金银财宝。

当时满朝呵斥王翦目无君上,嬴政却放声大笑,对王翦的要求一概应允。

而后王翦出征,率领六十万大军在外一年没有主动攻击楚君,秦国朝野上下都上书嬴政,言王翦拥兵自重,嬴政却将这些奏折全部押下,始终没有下旨斥责王翦,对王翦表示了绝对的信任。

王翦也没有辜负嬴政的信任,在一年之后,楚国放松警惕之时,王翦突然发动攻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王翦大胜归来,嬴政将先前允诺赏赐一一应允。

当年赵高曾经大着胆子问嬴政为何对王翦如此放心?嬴政的回答是:王翦之所以会在出征前向朕索要高官厚禄,正是表明他没有造反的心思。他只说自己对金钱感兴趣,甚至都没有索要官职。准备造反的人,又岂会做出这种事情?

当时赵高便对王翦佩服的五体投地。

现在听到嬴政提起这件事,在赵高心中,王翦的地位就更高了。

一个人能保持谦恭很难得,而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还能保持谦恭,那就不是难得可以形容的了。

这叫智慧。

无疑,王翦就是这种拥有大智慧的人。

他推荐蒙恬做副帅,就是为了告诉嬴政,他已经准备好退位让贤,绝对不会影响蒙恬上位。

而嬴政投桃报李,告诉王翦,王家的功劳,寡人不会忘记。

即便你年事已高,你儿子王贲寡人也会重用的。

君臣二人都有大智慧,都懂得如何让对方放心。

这才是真正有前途的国家。

君王贤明、名将用命。

赵构若是有嬴政一半的心胸,岳飞何至于枉死?

大秦和大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基本不可能弥补。

所以嬴政始终不担心江南会给大秦带来威胁,无论江南在什么人手里。

“这一次老将军前往江南,你亲自跑一趟,暗中安排四百龙卫随行。”

赵高表现的如此机敏,嬴政决定给赵高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赵高大喜,急忙谢恩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从江南回来之后,不用回中州。听老将军的安排,启动龙宫在楚汉那边的棋子。”嬴政继续吩咐道。

赵高的心脏开始了急速的跳动。

嬴政很明显是要提携他了。

战争一旦开始,战功必然少不了。

四海龙宫的崛起史,就是一部大秦歼灭六国的征战史。

至于秦国会输?赵高从来没有想过。

“臣谨遵诏令。”赵高深吸一口气,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不要让寡人失望。”嬴政淡淡道:“毕竟朕麾下有四个龙王,你不行,就会有人顶上。”

“臣明白。”赵高的语气已经彻底恢复了平静。

嬴政点点头,随意道:“下去吧。”

赵高躬身退下。

等赵高的身影也彻底消失之后,嬴政手中出现了一张照片。

如果王翦在这里的话,一定能够认出来,这张照片正是他最宠爱的孙子王莽王巨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