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蠢匆�氡婷髡嫖保�蔽裰�被故侨范ɡ慈说纳矸莺鸵馔疾判小�

刘泽把脸一沉,低叱道:“好贼子!差点就被你蒙敝了!什么瞒天过海,分明就是请君入瓮!说,你到底受何人唆使,意图何在?”

赵云“呛啷”地将青钢剑拨了出来,直接就横在了那儒士的脖子上,冷沉地道:“贼子!竟敢诓骗于我家主公,赵某今天倒要看看,你长几个脑袋!”

那儒士依旧是从容镇定,仰天大笑道:“世上传言刘润德是智勇双全、大仁大义的英雄豪杰,闻名不如见面,今日视之,也不过尔尔,什么盖世英豪,不过是一个生性多疑之徒罢了,真是天大的笑话,这样的人也配成就一番霸业?哈哈哈,就当我徐庶瞎了眼,明珠暗投,要杀便杀,何须再费口舌!”

赵云大怒,道:“大胆狂徒,竟敢辱及我家主公,看我不先割了你的饶舌!”说着,便欲动手。

刘泽心头却是一震,徐庶?不就是三国时的顶尖谋士之一的徐元直吗?历史上的徐庶出道比较晚,刘备逃亡荆州屯驻新野的时候才投奔的帐下,不过出道之后却是名声大震,破掉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大败曹军。后来因为母亲被曹操擒获的缘故,不得以才弃刘归曹,不过归曹之后,恪守誓言,终身未给曹操设一谋一计,以致后世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除了事母至孝外,最大的功劳来自于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如果他真的是徐庶,那就说明他并不是袁绍或者袁术派来的奸细。但还有一个疑问,徐庶曾在家乡颖川杀过人,后来潜逃到了荆州,与诸葛亮、石韬、孟公威、崔州平等人为友,潜心研学,至建安六年的时候才投奔的刘备。按时间推算,此时的徐庶不过才刚刚客居荆州不久,为何要匆匆北上,为自己出谋划策。

刘泽制止住了赵云,对徐庶道:“你当真是徐元直?”

徐庶略为一怔,人家刘泽威名赫赫声名中天,自己却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刘泽居然一口就道出了他的表字,这也委实太让人奇怪了,不过那时代的士人大多都有傲骨,视权贵如粪土,既然敢出言辱骂刘泽,自然没打算屈服。

“不错,正是徐某,不过刘太守缘何而知?”

刘泽微微一笑道:“在下不光知道你表字元直,还知道你原本不叫徐庶,而叫做徐福,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只因在中平六年的时候杀过人,畏罪潜逃,才改的名字。按理此时你应该客居在荆州,为何会出现在河内郡,这倒是一件奇怪的事。”

徐庶冷哼一声,道:“有何奇怪?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某在荆州之时,便闻刘润德之名,破黄巾斩张角,兴兵讨董,义字当先,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平原郡在其治下更是户有余粮、路不拾遗,百姓甚为拥戴之,如此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之豪杰,正是徐某想要投效的明主,是以才不远千里而来,未曾想却是瞎了双眼,错看于人。”

刘泽不动声色地道:“荆州刘景升名称八俊,礼贤下士,你欲求明主,为何舍近而求远?”

徐庶一听刘表之名,一脸的不屑,道:“刘表虽名称汉室贵胄,礼贤下士,内里却是优柔寡断,徒有其名,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某虽不才,却也不愿轻身事之。”

刘泽长揖一礼,道:“非常时刻,刘某不得不小心谨慎,方才不过是以言语试探之,元直先生勿怪。先生有王佐之才,千里相投,刘某不胜荣幸。”

徐庶微微一怔,没想到峰回路转,竟是如此结果,慌忙回拜道:“庶久闻润德公之英名,诚意相投,愿效犬马之劳。”

刘泽双手相搀,道:“今得元直,我之幸也。”

的确,在小平津收徐庶,完全是刘泽意料之外的事,刘泽手下名将不缺,谋士却稀缺,除了贾诩是刘泽诓骗来的之外,刘泽手下竟无一挂得上号的谋士,徐庶来投,算得上是雪中送炭。刘泽一直感慨名士难以收服,譬如田丰,自己都礼下于人了,人家睬都不睬,想不到竟然在逃亡路上有人还来主动投效,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名士。徐庶在三国谋士榜上的排名绝对要在田丰沮授之上,后期寂寂无名并非是他没有才华,实在是曹魏方面人才济济,以曹操多疑的性格绝对不会让与刘备诸葛亮有纠葛的徐庶参与到他的决策圈之中来。别人是用人不疑,曹操却是疑人不用,许多从敌方阵营挖过来的人才大多都闲置了,比如号称是北地枪王的张绣,黑山军的头领张燕,曹操的用人原则就是宁可浪费不能为敌所用,以至于后来诸葛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